加强汉语的国际传播 促进多样文化的共同发展

阅读:3531回复:0
2007-04-07 20:04
写私信
楼主#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 章新胜

  中国语言文字的对外传播历史久远。汉代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把汉字文化与中国的丝绸、瓷器一起带到遥远的西亚,直至欧洲;盛唐时期,长安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国商旅、学人云集,把中国的汉字文化散播到中国以远地区;明代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至今还可以在非洲的海域找到刻有汉字的陶器;元、明、清代著名的“东学西渐”,使西方人深深为东方文化的睿智所折服。 

  然而,中国语言文化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国外传授,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以1950年清华大学为第一批东欧国家来华留学生开设汉语课程和1952年中国政府派遣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到保加利亚教授汉语为起点,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走过了55年不平凡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学习汉语的规模和声势越来越大,特别是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回顾历史,对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国家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息息相关。 

  一、汉语的国际传播有助于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文化存在的基本形态。当今世界拥有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各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还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阶段,都存在着种种差异,整个人类文明也因此而交相辉映、多姿多彩。承认、尊重和有意识地保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障,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尊重和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融合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推动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程度不同地促进了世界经贸和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扩大贫富差距,消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个性,使各民族和国家丧失自我发展的精神文化支撑。因此经济全球化要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的多极化携手同行,才能相辅相成,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繁荣,推动人类文明的总体进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是加速,越要重视和促进文化多样性”,这一观点越来越被国际社会认同。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有专家测算,今天人类语言种类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两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四倍。据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种语言,在21世纪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语言多样性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至关重要。一种语言的消亡,其后果决不亚于一个物种的灭绝。语言消亡了,通过该语言代代相传的文化、知识就会消失。人类多样性文化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依赖于语言的多样性。 

  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世界语言的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不用说那些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就是那些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也面临着激烈竞争。目前英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的,随着英语的传播和使用,英语文化承载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85%是用英语传播的,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而国际经贸活动中几乎100%使用英语,经济全球化对英语的传播更是推波助澜。由于英语的挤压,不少语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样的情况引起了所有关心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人士的关注与焦虑。保护世界的弱势语言,积极推进世界各种语言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中国传播汉语的政策是建立在全世界各民族语言平等的观念之上的,中华民族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决定了中国推广汉语不是为了排斥世界其他语言,而是为了与其他语言一道,为世界人民的交流架设一座座双向沟通的语言之桥。我们追求全人类语言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荣”,以为世界各民族文化打开相互展示之窗和相互借鉴之门。中国展开对外汉语教学和传播工作的一切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汉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需求。 

  二、汉语的国际传播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一个方面,是为创造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作贡献 

  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中国的发展不仅没有损害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且还使它们从中国的发展中不同程度地获益,这也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必然在重视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软实力建设,追求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与文化感召力;必然更加重视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沟通,加强文明间的对话,以减少偏见,消弭隔阂,消弭误解。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环境也是建立在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及其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喜爱之上的。在这个方面,传播汉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语言传播的历史表明,语言传播与国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一方面,广泛传播的语言以国家发展为前提,是国家发展的结果,是国家实力和地位的标志,更是世界各国对一国未来的预期的标尺;另一方面,一种语言,如能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群使用,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反哺”作用,其影响可以惠及政治、外交、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社会等几乎所有的领域,其作用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一定的先导性,与其他领域相比,其投入产出比之大是令人振奋的,并且持续不断、长期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主要大国都不遗余力地向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所以,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不仅是适应和满足世界各国急速增长的对汉语的需求,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在20年内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一个战略举措和有意义的标尺。中国语言的发展,需要与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已经和将要作出的贡献相称。 

  三、“集成、创新、跨越”——汉语国际传播的战略举措 

  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制定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2003年至2007年发展规划——《汉语桥工程》,明确提出了“集成、创新、跨越”作为汉语对外教学和国际传播工作的发展战略,也就是:集成一切资源要素,采取创新的举措,实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一指导思想是在深刻分析汉语使用的国际环境以及世界各地汉语教学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现状后提出的。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人们对语言的使用要求是随其交往的改变而改变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经济力量的增强和交往需求的增长,大大提升了外国人对使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工具的愿望。这也就是所谓对外汉语教学处于历史发展机遇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在国际间的流行,并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该种语言使用人数的多寡、所代表的文化的吸引力和生产力的先进性,以及在世界的影响力来决定的,当然也与该民族、国家对推广本民族语言的意志、战略及举措密不可分。 

  汉语的国际传播具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汉语具有人口优势,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次,汉语具有文化优势,汉字是世界上3000多年来唯一独立发展又连续不断使用至今的方块字,对周边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负载着中国悠久、深邃的文化,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散发着迷人的文化魅力。第三,秉持传统“和合”文化精神的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追求共存,倡导共同发展,使得中国的对外形象亲和友善,拉近了各国人民对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情感距离。第四,经过新中国的建设和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成功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成功,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和借鉴中国经验的极大兴趣。要真正深入了解中国离不开对汉语的学习。第五,汉语还具有正在不断显现的经济优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掌握汉语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就业优势和增加经济收入的有利条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就汉语自身来说,对于以拼音文字系统为母语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确有相当的难度。就发展汉语的国内条件来说,我国用于汉语传播的经费还相当有限,与发达国家在英、法、德、日等语言的传播上每年动辄十几亿、几十亿美元的经费投入相比只是一个零头。汉语的使用人口虽然众多,但内部的一致性还有待提高。汉字还有简化字与繁体字之别。社会的语言规范意识尚较薄弱,大众传媒用语用字不规范不讲究的现象还不少见。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育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等,不仅各自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尚未完全成熟,而且在组织和科研上也需要建立有机高效的协调机制。就汉语的外部环境而言,汉语的国际地位虽然快速提高,但目前在国际语言生活中还远不占优势。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还相当少;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虽然将汉语列入工作语言,但是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组织中或会议上真正广泛使用汉语的还不多。汉语在地区或国际上的重要交际领域,如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使用十分有限;非汉语区域的华裔后代,保持汉语还有一定难度,放弃汉语的人不在少数;非华裔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正在快速增加,但绝对数量还是有限的。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英语其母语使用人口仅4.56亿,但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却超过10亿;汉语其母语使用人口有近11亿,位于世界十大母语使用人口之首,但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口却相对少得多。 

  如果要概括性地描述当前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谈“两点论”:第一,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迅速增长,增长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超乎预料,使得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应接不暇、供不应求;第二,汉语在国际上的通行程度还很低,汉语教学的基数小,底子薄。世界汉语教学的上述状况决定了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是在比较低的起点上开始的,又是在高增长超乎我们现有力量的状态下运行的,其发展空间和潜能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汉语向世界各地快速传播呢? 

  要加快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的步伐,尽快缓解学习需求与教学供给之间的巨大矛盾。教师队伍的扩大和提高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们已经采取了几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如2004年正式推出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至今已向国外派遣近500名志愿者,2005年派遣人数将达到1000人。我们还大幅度增加了国家公派出国汉语教师的数量和派出的国别,教育部派出的公派教师从2002年的100人增加到目前的近170人。教育部2004年颁布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更加便于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大学、中学教师和高校毕业生获取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资质,同时将能力考试和证书推向了国际,便于国际友人以及遍布海外的华裔同胞获得教授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的教学能力资质。我们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强海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扩大和完善国内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方案。相对于国外对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还是不能满足要求,还需要全面扩大教师培养的规模,继续大幅度地、稳步地增加汉语教师派出的数量。 

  资源建设的第二个重点是教材的建设。最近几年,中央财政对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一系列新教材陆续问世,如《新实用汉语课本》、《当代中文》、《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乘风汉语》、《长城汉语》等。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学校以及各大出版社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对外汉语教材。我们已经拥有了英、法、德、俄、西班牙、阿拉伯、日、韩等世界主要语言注释的汉语教材,拥有适用于所有不同教学课型和满足课堂、业余等不同学习形式的种类繁多的汉语教材,并且这些教材大多是与国外的同行合作编写的,有的还配有音像、多媒体光盘,有的是专门为网络远程教学而设计的。如今,在中国的大书店和世界很多地方的书店的书架上,都可以看到汉语教材的身影,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也应看到,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汉语教材建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教材,数量短缺,供不应求,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品种较单一,系列化不够,音像、网络多媒体教材还不多。 

  资源建设的第三个重点是汉语考试的研发。截至2004年年底,汉语水平考试(HSK)已在34个国家设立了151个考点,共有40多万海外考生参加了 HSK。近几年HSK考生人数每年以40%的速度在增长,其中2004年一年国内外参考人数近9万,占累计人数的22%。去年,除主干考试之外,新增了 HSK商务、旅游、文秘、少儿等4种专项考试,汉语水平考试的发展与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力度,今后汉语水平考试还要不断扩大考点和考生人数,不断研究世界各地汉语学习的实际状况,推出适销对路的考试品种。 

  资源建设的第四个重点是教学机构的建设。首先,要帮助各国尽可能多的教育机构开设汉语课程或专业,增加汉语教学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其次,要加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建设,保证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科研支撑和人才支撑。第三,要加快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使之成为对世界各地汉语教学提供零距离支持的核心教育机构。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从2004年年底起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经得到世界各地高校、工商界、侨界、文化界、对外友协等各类机构和有关人士以及国内有关部门、省市及高校的热情响应,27家海外孔子学院的合作建设协议或意向书已经签署,其中9家已经挂牌,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要取得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教学手段。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管理和经营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和配置教学资源,形成资源配置合理、运行顺畅的对外汉语教学供需体系,建立能够随着需求增长而不断自我壮大、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学工作者构建一个能够提供及时、优质的教学和信息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媒介的服务网络体系。要培育和引导汉语教学的需求市场,注意在国际会议、外交、贸易、科技、教育、文化、传媒、体育等领域逐步增加汉语的使用量,以提高汉语在国际交往领域中的价值,运用各种手段保护和扩大汉语的国际需求;要大力培育汉语教学机构、教材、教师、考试和教学方法的品牌;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和运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在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现代远程教学。同时,还要加强汉语本身的信息化建设,努力建造汉语的各种资源库,使汉语在信息化方面的潜在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对外汉语教学要取得快速发展,需要“集成”各方面的力量。要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把它真正置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的战略定位上。要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和协调之下,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及国内、国外学校等相关汉语教学机构与组织的积极性。对这项事业的经费投入也要体现“集成”的精神,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由于我国仍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推广语言的财力相比,因此,国家财政的投入必须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在涉及事业全局的重点项目上,通过重点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调动和利用社会资金与资源共同参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集成”还意味着要从汉语的国际传播的角度,整合国内的语文教学、外语教学、民族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队伍与科研成果,要大幅度提高汉语在国内的声望,提高国内人民大众的汉语水平,使汉语教学的发展与汉语的国际传播良性互动,国内外相互配合,形成推动汉语的国际使用和学习的新局面。 

  目前汉语推广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其发展轨迹应当是跨越式的。我们要树立跨越式发展的观念和思路,要在总结其他国家语言传播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寻找符合和平发展时代潮流的汉语推广之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我们将动员各方面力量,正确把握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政策,认真细致地谋划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策略,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落实。 

  《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5日第1版 

最新喜欢:

跨境电商运营...
其实在声同,除了找资料以外,还可以交交朋友。欢迎光临声同网
rar分段压缩方法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