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孙家正:“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

阅读:3596回复:0
2007-04-07 20:30
写私信
楼主#
——访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在2005年全国外宣工作会议期间,来自文化部的官员与其他部委的代表都在前排就座,这给我们一个喻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已经搭建。


    在做外宣工作的过程中,大家都亲身感受到,当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争执、贸易上摩擦时,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更显示出穿透力量。这两年中国文化部的文化交流活动办得红红火火——

    2003 年到2005年,历时两年、覆盖中法两国全境、先后举办七百余场活动的中法文化年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它使国家间、人民间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国家主席胡锦涛称之为“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2005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和美国首次合作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 “中国文化节”,中国七百多位优秀表演艺术家、五十余场演出,让四十多万美国观众亲自体会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雅包容。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文化传播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外宣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分量。

    在孙家正部长刚刚从美国参加“中国文化节”回来后,尽管工作日程被紧张和繁忙充斥着,但他仍拿出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接受了《对外大传播》记者的专访。

    没有见到孙家正部长之前,我们在网上搜索着关于他的信息和故事,可是这些信息根本无法满足我们想更多地了解他的欲望,他仿佛是一个更喜欢把成功的喜悦隐在幕后的人……

万余字的演讲稿,让人心头潮起潮落

     采访前夕,《对外大传播》拿到了一篇万余字的孙家正2005年10月3日在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的演讲稿,标题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记者一口气通读了两遍,心潮澎湃。讲稿中,孙家正站在一个大国的高度,胸怀世界,坦荡陈说,真诚而又率真地跟美国的文化界、政界和传媒界进行沟通,使人想象着当时说出这样话语的人一定是满怀着深情,在用心灵对话。透过厚厚的讲稿,仿佛已经在跟他提前做着交流……

    2005 年10月1日晚,在美国著名艺术殿堂肯尼迪艺术中心,一台流光溢彩的综艺晚会拉开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的帷幕。此次文化节是中美两国之间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美国观众不仅看到了中国表演团体的演出,而且还近距离触摸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色彩纷呈的现代艺术。

     在中国文化节开幕前夕,布什总统两次致信祝贺,一次是以总统的身份,接着一次以他个人和他夫人的名义祝贺。一个文化活动有总统两次致信,这在文化交流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文化节开幕式演出一百分钟,台下四百多人,爆发了九十多次掌声,几乎是每分钟一次鼓掌。美国的政界、文化界、商务界等的一些高层人士,包括鲍威尔夫妇以及几位副国务卿,还有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等都来到现场。他们每个人都盛装出席,男士西装笔挺,女士身着晚礼服。他们用这种形式来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敬之情。

     谈起开幕式上九十多次的掌声,孙家正说:“我想他们的掌声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发自内心。美国人为台上的节目而感动,我为台下的掌声而感动。中国人勤勤恳恳地对真、善、美的追求,呕心沥血地对真、善、美的表达,精益求精地对艺术的探索,都通过艺术这个载体向人们倾诉着深情,是整个这样的艺术氛围打动了美国人。”

    艺术节前,当中国代表团到达美国的时候,北京虽已秋意渐凉,但那里却是热风拂面,看到大街上很多人都穿着T恤短袖衫,孙家正在演讲中充满感情地说道:

    现在,人们刚刚感觉到秋天的凉意,但是中国政府的领导人已经在考虑那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能否过上一个温饱的冬天。我们要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奋斗。

     朴素的言语传递着深刻的道理,孙家正的这番话用细小的事实说明了“中国威胁论”之说是不成立的。尽管这段话在看他的讲稿时已被感动,但当坐在他面前,再一次听他重复当时的场景时,记者的心头仍不免一热。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受过多少磨难,正当我们步入和平发展的正轨时,那些西方的*主义者却又在无中生有地制造“中国威胁论”,我们为我们在艰难中前进的国家而感到不平,我们更为孙家正置身于摩天大厦林立、车流灯河滚滚的美国,坦然诚恳地道出中国依然贫困的现实而感动。演讲中他还说道:

     中美建交之前近30年,美国对中国一是不承认,二是封锁,而中国当时缺衣少食,供给普遍短缺,但唯一不缺少的就是遍及每一个角落的“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和标语。美国封锁中国,我们当然就要打倒你,凭当时中国的实力能打倒美国吗?打不倒也要打,因为没有比独立和自由更重要的!实践证明,美国封锁中国是封锁不住的,中国想打倒美国也是不现实的。中美携手合作对两国、对世界都是有益的。26年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在美国不同场合的三次演讲,孙家正做到了有稿而脱稿,而且场场精彩。当我们问:“您演讲时掌声热烈吗?”孙家正回答:“演讲是跟大家的一种交流,不必太追求掌声。”是的,这正如他在演讲时所言,“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我们相信,无论掌声是起是落,那些美国人一定是把这些话听到心里了。这从美国媒体的反映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中国文化节开幕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来自中国的爱》,文章说,正当世界上兴起“中国威胁论”时,中国文化部用艺术的形式向美国人表达来自中国的不是威胁而是“爱”,是那种对全人类的爱。

     美国公共电视频道(PBS)最著名的电视栏目主持人查理·罗斯也对孙家正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专访,节目在全美二百多个公共电视频道播放了五十七分钟,而且播放时几乎没有剪接。其中包括孙家正讲到:美国是个大国,美国在处理贸易逆差问题上、处理中美关系上、处理美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上,应该要有大国的胸怀、大国的气度,神经不要那么太脆弱。这些话全部在美国观众面前播放出来了,而且还把他讲话的摘要在屏幕上打出来了。

     艺术是情感的载体。这次美国之行,很多感动的场面在孙家正的脑海里时时浮现。在美国电视广播博物馆举办的宴会上(这次宴会,美国媒体界、文化界、金融界的许多名流都参加了),已经八十多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发表了演讲。演讲之前,基辛格先和大家一起看了一段1972年他陪同尼克松访华时的录像,现场的人们看到屏幕上当年的基辛格很年轻,满头黑发,而今天的基辛格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此情此景,使在座的人们都很感动。孙家正登台演讲时就即兴说道: “刚才播放的是尼克松访华场景,当年率先执行‘破冰之旅’的基辛格博士就坐在台下。尼克松前总统在美国是毁誉参半,但是我可以告诉美国朋友,当年,周恩来总理对基辛格说‘您把手伸过太平洋来跟我们握手’,基辛格也回应周总理说‘让我们一起来改变世界’,这些话,中国人都会记住,对于为改善中美关系作过贡献的人,不管他们现在在美国的境况如何,中国人民永远会把他们当作老朋友来记住!”

    访谈中,孙家正还向记者讲起了2004年尼克松的女儿在中国举办纪念“破冰之旅”三十年展览的情况,展览期间孙部长会见了她。“人与人相处,真诚是太重要了,这是我内心的体会。”他感慨地说。

    短短几天的美国之行,美国人记住了这个直率又坦诚的中国文化部部长,特别是通过这几次面对面的交流,让美国人进一步了解了当代真实的中国。

对这个国家友好,就先尊重她的文化

     “文化,因为差异才需要交流沟通;文化,也因为有其统一性才决定了它是可以沟通的。”孙家正由此谈到了中法文化年,他说,法国是西方国家当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但是要保持两国全面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还必须要有两国民众人心与人心的接触,两国领导人都非常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基于中法两国长远利益的考虑,两国领导人都认为,通过文化来加强两国人民心灵的沟通是必要的。在为期两年的中法文化节当中没有出现什么摩擦,都是在很友好的氛围里进行的,其中很多重大项目,都得到了法国的很大支持,也采用了他们很多的创意。例如,在香榭丽舍大街展示中国的民俗民间文化,就交融着中法两国的智慧,反响热烈。还有,由法国人创意的让埃菲尔铁塔变成“中国红”,实际上是法国人送给中国人的一份礼物。

     谈到中法文化年与在美国举行的“中国文化节”,孙家正对此作了分析比较,他说,中法文化年规模浩大,时间较长。整个时间是两年,一年是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另一年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另外,中法文化年的辐射面非常宽广。不仅是在巴黎,而且通过友好城市这个渠道,将中国文化遍及法国各地,随即又辐射到欧洲许多国家,很多参加法国文化年的项目实际上巡访了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操办中法文化年时就考虑下一步是美国,因为中美关系在全球范围来讲,仍然是非常受人关注的。

     孙家正说,在美国搞活动,由于美国没有文化部,对于这样的活动缺乏一个统一行政、管理和统领的部门,从而,她的市场化程度也更加厉害。但是美国政府的态度是很重要的,通过我们外交的沟通,通过中法文化年巨大的影响和触动,美国政府对于这次中国文化节的举办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和积极态度。首先以政府名义向中国文化部发出正式邀请,副国务卿休斯女士邀请孙家正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访美,举办中国文化节。布什总统两次致信,美国众议院、参议院的议员及议会多数党的领袖也写信祝贺。美国最著名的文化艺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承担了大量的筹备工作,用一个月时间介绍中国文化,并且他们自己筹款数百万美金来举办这次活动。

     文化是有共性的,只要是真、善、美的都能打动全人类的心灵,但文化也是有个性的。由于中国跟法国长期友好,相互文化交流比较频繁,所以法国观众对中国文化能很好地接受、理解。这次中国在美国首次举办中国文化节就要打开庞大的文化交流大门,美国在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上跟法国还是不同的,对法国、美国两种文化都有深刻感受的孙家正说:“在法国,我们只要展示中国文化,他们一下子就能理解,从总统到法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表现出法国对世界文化容纳的大度。而美国,更多地把文化当作商品,他们的对外文化关系,重点是文化贸易,相反,法国更多地强调文化精神,强调文化的互相欣赏。”

    在比较中法文化年和肯尼迪中国文化节时,孙家正特别强调,无论是法国还是美国人民,对艺术的真、善、美的追求是共同的。为什么人类会有艺术的产生?是表达情感的需要,而艺术反过来又升华了人的情感。

     在美国演讲后,孙家正说他切身体会到,文化源自心灵,又直抵心灵,但感性的东西需要理性的升华,对象国的人民只观看了表演和展览还是不够的,对外传播中,敞开心灵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对象国展示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在单纯地对外去宣扬我们的文化,也要能够欣赏对象国的文化,肯定对象国的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直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美国有两百年的文明,对于这种说法,孙家正认为是不正确的。“美国在世界上,好像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其实,美国国家形态的文化是短暂的,只有两百多年,但不能笼统地说,美国的文化只有两百多年。”“文化是通过人的这个载体带进去的,美国的移民为美国带去了几千年的文化。你可以说她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比较短,但你不能说她的文化历史也短。”孙部长进一步举例说,例如犹太人,虽然是现代的犹太人,但他们却有着几千年的犹太人的文化基因;又如美籍的英国人,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说,世界上的多元文化通过移民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汇集着。“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孙家正凝重地说,“我们就很难理解近现代美国的发展。因此,我们丝毫不能用轻蔑的态度看待美国文化。”

     在“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演讲中,孙家正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新奥尔良有一对夫妇,前一段时间北京国际艺术节邀请他们来北京表演,而飓风袭击了他们的家园,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但是他们仍然强烈地希望到北京来展示他们一家人表演的民间艺术。孙家正感慨地对记者说,从这样一个家庭中,我们能看到美国人在大难临头时,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所表现出来的对艺术的追求,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文化的向往,这一切不是都应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吗?

    这次美国之行,无论是演讲,还是接受电视台的访问,孙家正都表示,中国人民,包括自己在内,尽管不赞成甚至反对美国政府的某些政策,但是我们仍然认为美国是个伟大的国家,美国的人民是伟大和可爱的人民。

    面对孙家正对美国文化历史精辟的阐释,记者说 :“深圳如果没有文化的建设和人才的‘移民’就是长不高的渔村,美国不也是这样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能说深圳只有二十几年的文化吗?——那是全国文化的积淀啊。”孙家正肯定地说道。

     “对外文化交流,首先是要尊重,这个尊重,不是空话,而是发自内心。”长期以来,非洲给人的印象就是灾害、饥饿、干旱,在很多善良的人民心目中,非洲的这些问题是值得同情的,而有着丰富的文化交流经验的孙家正对此却有着更多的理解,“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同情’和‘怜悯’是远远不够的”。

     多年前,为准备非洲艺术大展,文化部特别派出了一干人马去非洲收集非洲艺术品,采宝的人回来后都被晒成非洲人了。最终,非洲艺术大展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 ——中国美术馆展出时,震撼了人心,并在全国巡展。有中国观众留言道:“我们中国也有雕塑,但却只向西方学习了皮毛,非洲雕塑各个侧面的骨骼和肌肉感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孙家正在回忆这个艺术展的过程时,说:“那些雕塑的确体现了非洲人民的智慧,真的是太出色了。”他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非洲的大使和参赞们在参观中,很多人都激动得留下了眼泪,有个非洲使馆官员看了展览后,热泪盈眶地说 :“非洲在世界上就是个贫穷的地方,善良的人们一直都同情我们,可是中国给了我们应有的尊重。”

    中国的“文化形象”不再是

智慧而苍老的老人

     文化的穿透力量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作为中国的文化部长,孙家正先生参与了多种国际文化公约的制定,多次代表中国站在了世界的讲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中国拥有如此敦厚悠久的文化,可是在世界上,中国的文化形象仿佛始终脱离不开长城、兵马俑等老三样的符号谱系。中国应该给世人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中国形象?对于这个问题,孙家正承认,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总体来说,还是将五千年文化、长城、故宫、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常挂在嘴上。“中国需要正确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告诉世界,中国人是非常珍惜自己的历史的,非常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的优势,它是我们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也是我们中国走向未来的基础。”但是他也强调,“让世界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多地要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这个文化是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同时又能体现时代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记者,以前我们距离孙家正部长很远,感受不到近距离的他脉搏的跳动,采访中,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他的脉搏里面有着一种文化滋养的震动。他解答了我们很多问题,包括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如何让别人理解我们的表达。孙家正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不能到国外去一个劲地夸耀我们是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百分之多少多少地在发展等等。在驳斥所谓“中国威胁论”时,实际上要表明威胁别人不是中国的传统,更不是中国现在的方针。说到这里,部长的眼神凝重了起来,他举了个在演讲中提到的例子,中国有一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一美元,三千万人还不到半个美元。说到底,中国也没有实力去威胁别人。其实,这也是在呼吁国外的媒体要理解中国政府,中国政府要把十三亿人的生活安顿好,使他们幸福、安康,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次美国行,美国的记者和一些政界人士都跟孙家正谈起2008奥运会,他们认为2008年的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机会,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成就。可是孙家正却说,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告诉世界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希望更多的外国朋友通过媒体,通过他们亲身到中国的实践认识中国,不仅是通过媒体认识中国的成就,也包括认识中国存在的问题,不光要向他们展示中国辉煌的一面,也要让他们了解中国落后的一面,不光要他们了解中国的成就,也要了解中国的困难。” 正因为如此,中国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同世界各个国家合作,谋求共同发展,这个愿望是真诚的。只有这样,人家才能感受到中国对内、对外方针的一致性,才能认识到中国对外的宣传和内心的一致性。“因此从整体来说,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有双重任务,真实地介绍中国;真诚地吸纳世界上的优秀文化,丰富自己。”

     讲到我们的媒体声音,孙家正提到了《对外大传播》,他说,这本刊物定位比较好,总体上是在讲我们应该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我们国家的对外传播大格局,从表面来看,好像主要是媒体和各文化部门的文化产品在塑造着中国的文化形象,实际上,文化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塑造,很多体现在方式文化之中,包括人的交往方式、交流方式、行为方式,中国人在国外的行为举止,以及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各种商品都承担着传播中国的责任。

     “这次在美国的中国文化节虽然只有一个月,我经历的只有一周,但是我感到一种压力。回国后,很多人给我的感觉是,国内的媒体报道得很充分,影响也很好,但是凡从美国回来的人都感觉到,在国内引起的反响比在美国的反响要差得多。法国文化年,媒体准备比较充分,这次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媒体没来得及走近,准备得并不充分,应该把中国文化节充分地放大。”孙家正不无焦虑地说道。“美国的一家著名的报纸报道说‘中国在普多瓦河畔(位于华盛顿内)发起了文化革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啊!”

     就媒体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孙家正曾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英国举办的展览上发表过七分钟的演讲,题目就叫《媒体是翅膀,文化是灵魂》。在我们的采访中,孙家正特别为外宣媒体另外开了些“方子”,他说,我们需要非常直接地阐述我们政治观点的文章,如国务院新闻办的《中国*事业的进展》(简称《*白皮书》),也要有针锋相对的驳斥性的文章,例如驳斥美国《考克斯报告》的相关文章。但大量需要的是,媒体要通过信息反映中国人的真实情况、真实情感、真实愿望。

     尽管这次美国媒体非常友好,可是孙家正对他们的批评还是非常尖锐的。一个记者说,跟中国媒体打交道比较麻烦,美国的媒体才是自由的。我们的部长当然能理解这里面的弦外之音,但他抓住“麻烦”这两个字不放,说:“要讲麻烦,美国媒体带给中国的麻烦太多了。你们讲到我们的问题时,讲得一无是处,一塌糊涂,而中国一旦有了发展,你们就推波助澜,渲染中国的威胁论。”孙家正表现出的机敏和锋芒一下子就使那个记者语塞了。

     我们中国的媒体在各方准备和对事件的传播报道上,还是比较弱的,针对这点,孙家正认为,现在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等于能力,因此媒体要把信息进行整合,及时地、真实地把信息传播给大众,所以,媒体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含量要增加,要通过信息渠道启发人的智慧、观念和思维,这是最重要的,否则媒体只是简单地“传达”。

     采访接近尾声时,我们了解到,孙家正部长是个喜欢打台球的人,尤其是喜欢打“斯诺克”,用他的话说,打“斯诺克”不仅健身而且健脑。说话间,又流露出一个睿智的长者特有的朴实和平和来。见到孙家正之前,记者一直想着这个文化部长一定是气势压人,甚至是曲高和寡的一个文化官员,可是近两个小时的交流,使记者无处不感受到他的平易近人,他把深邃、复杂的东西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出来。其实,将复杂简单化,才是功力和境界。

     也许是因为孙家正有在广电部当过六年部长的经历,各方记者在他面前来来去去,一拨又一拨,于是到了文化部,当他手下的干将一个个都站在潮头的时候,他却更愿意站在镜头之后。对此,我们对孙家正部长说:“希望媒体有更多与您交流的机会,也希望您的声音、智慧通过媒体这个平台放大,这也是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需要。”

    曾经与赵启正(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一起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访问时,孙家正就说过,我们古老的祖国像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站在世界的面前。这次面对美国观众,孙家正又把同样的话语带到了世界,显示出我们少年之中国的风姿。

    采访完孙家正部长,记者的耳畔始终萦绕着《走进新时代》的歌声: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

    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

    ……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

    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

    ……”

    我们衷心祝愿,中国在世界上日渐勃兴!衷心祝愿,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不再仅仅是一个智慧而苍老的老人!(本刊记者/谭 震 宏磊/本文刊于《对外大传播》2005.11)

最新喜欢:

跨境电商运营...
其实在声同,除了找资料以外,还可以交交朋友。欢迎光临声同网
rar分段压缩方法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