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阅读:4604回复:0
作者:吕必松 主题类号:H1/语言文字学
【 文献号 】1-134 【原文出处】语言文字应用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4 【原刊页号】3~11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02 【 标 题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英文标题】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ofChinese as a Second or Fopreign Languageü Bisong 【标题注释】在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及第八届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 【 作 者 】吕必松 【作者简介】吕必松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邮编:100085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目的是论述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在我国语言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重点介绍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情况。在论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扼要介绍了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单项研究和综合研究这几个方面的关系。 【英文摘要】This paper mainly deals,in addition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important role of the study of bilingual education for natio-nal minorities in the global study of language education,withthe theoretical deveopment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or foreign language.Firstly,theimportant significance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is expounded,and secondlythe maincontent,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the basic and pedagogical theories are related.Thirdly,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the paper suggestsit be necessary to handle correctl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eaching andscientific research,betwee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ory,and between case study and the study concerning the discipline as a whole. 【 正 文 】 一 理论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任务归结为教学建设、理论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这三项任务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建设是中心,理论建设是关键,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我们说理论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理论是学科的立足之本。我国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有悠久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更成了国家的一项专门的事业。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外汉语教学并没有成为一门学科,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论。直到70年代末,由于出现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也由于受到国外语言教学理论的影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才开始产生学科意识,同时更加认识到加强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过广大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终于初步形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才得以建立起来。 2.理论是教学发展的火车头和推进器。我们把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四大环节,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各项教学活动都只能盲目从事,不但不会有根本性的突破,连起码的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迄今形成的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都有各自的理论基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每一项改革也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3.理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学术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培养和培训。培养主要是指通过专业训练培养新教师,培训主要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原有教师的素质。无论是培养新教师,还是培训原有教师,都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指导。一个学科的教师队伍的素质跟这个学科的理论水平是分不开的,只有整个学科的理论水平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4.加强理论建设是发展对外交流的需要。跟其他门类的语言教学一样,对外汉语教学也不是孤立的。它不但是世界汉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但要在世界汉语教学界开展学术交流,而且也要在世界语言教学界开展学术交流。交流总是双向的,在向人家学习的同时,也必须有东西供人家学习。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世界汉语教学界和世界语言教学界就没有我们的地位和发言权,我们就没有资格跟人家交往和对话。 二 基础理论建设和教学理论建设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归结为基础理论和教学理论两个方面,下面分别介绍。 (一)基础理论建设 基础理论是与应用理论相对而言的。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离不开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的指导,实际上是对这些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的综合应用。因此,我们把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统称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这两个方面。 1.关于语言理论的研究。 我们认为,语言理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指导和影响语言教学。对语言的本质和特点的论述及描写,是认识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理论依据,这就是语言理论在宏观上对语言教学的指导和影响。对语言事实的研究与描写,包括各种定量研究和对语音、词汇、句型、语法、语用规律和规则的描写以及对话语和篇章规律和规则的描写等,对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具体教学活动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这些具体教学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理论依据。这种描写越全面、越深刻、越细致,对语言教学的帮助就越大,这就是语言理论在微观上对语言教学的指导和影响。 语言理论研究不但是专业语言学家的任务,而且也是语言教师的任务。在汉语研究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我国已形成了对外汉语教师与专业语言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相结合的大好局面。对外汉语教师在向专业语言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学习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例如: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针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和难点开展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汉语本体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对汉语特点的论述和描写,对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等具体语言事实的描写,对汉语词汇和句型的定量分析,对汉语语体特点的研究,汉语和外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外国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汉字的属性和特点研究,以及汉语教材和工具书的编写,等等。 王力先生早就深刻地指出:“一切语法上的规律,对于本国人,至多只是‘习而不察’的,并不是尚待学习的。……我们的书虽不是为外国人而著,却不妨像教外国人似的,详谈本国的语法规律。譬如有某一点,本国人觉得平平无奇,而外国人读了,觉得是很特别的,那么,正是极值得叙述的地方。”(《中国语法理论·导言》,中华书局,1957)要做到“像教外国人似的”“详谈本国的语法规律”,就必须了解外国人学习的难点。语法研究是这样,语音、词汇、语用等方面的研究也是这样。所以吕叔湘先生强调指出:“教外国学生汉语对我们的启发比教汉族学生更大,更容易推动我们的研究工作。”(《教书与研究》,《对外汉语教学》1984年第1期)因为对外汉语教师熟悉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和难点,所以他们结合教学需要开展汉语研究更能揭示汉语的规律,他们的研究成果除了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以外,也是对语言学的贡献。 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文化和信息的一种载体。因此,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带有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有许多就表现在语言和交际之中。这就决定了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这类文化现象就成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文化障碍。要消除这种文化障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就必须同时进行相关文化因素的教学。影响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文化因素多半是隐含在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类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不但是第二语言教学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语言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国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影响下,从80年代开始,关于文化因素教学问题的研究也成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美国留学的张占一先生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首先提出的“交际文化”理论,(见《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交际文化”的概念和定义虽然有不同的看法,(参见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与关于培养交际能力问题的研究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在语言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因素教学的自觉性,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中已开始注意吸收有关的研究成果,把相关文化因素的教学和测试作为教学和测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2.关于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都不能令人满意。语言教师、语言学家、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家都在为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而努力。过去,人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研究的内容都侧重于“教什么”和“怎么教”,产生了一种又一种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语言教学法流派。历史上的不同的教学法流派按说应该一个比一个更加先进,但是不同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却难以区分高下。人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完全反映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都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设想的成分。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外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从重点研究“教什么” 和“怎么教”转向重点研究“怎么学”,语言学习和习得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80年代初,鲁健骥先生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中介绍了国外的中介语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对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音偏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从而引起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注意。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迟迟没有开展起来。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1992年5月,《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三个杂志编辑部联合召开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邀请语言学界、心理学界和语言教育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就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及相关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会后发表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纪要》,(张旺熹执笔,中文稿载《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英译稿载《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4期)并把分别在三个杂志上发表的座谈会论文汇集成论文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出版。(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这次会议对我国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作了初步的总结,同时具有动员的性质,对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在,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已成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许多学者已经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评介引进国外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理论;结合汉语和汉语教学开展语言学习和习得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在外国人汉语学习的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详见吕必松:《二十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学科理论研究》,载《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作“中间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将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国外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学习者的目的语表现进行研究的结果,得出了以下一些基本一致的结论: (1)人们习得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顺序; (2)这个顺序与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顺序相近; (3)这个顺序并不因学习者第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4)这个顺序也不因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5)第一语言不同的学习者通过某一特定阶段所需时间的长短不一。 上述结论如果得到进一步证实,对改进语言教学有重要意义。例如: (1)可以根据语法习得的顺序性特点来划分教学阶段,这样划分出来的教学阶段才是客观和科学的。我们现在一般把教学阶段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但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所以在不同的教学单位和不同的教材中,初、中、高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2)可以根据语法习得的顺序性特点来制订教学大纲,使教学大纲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为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 (3)可以根据语法习得的顺序性特点研制编班测试和水平测试的试题,试卷可以大大简化。 (4)可以根据“第一语言不同的学习者通过某一特定阶段所需时间的长短不一”这一特点,在教学进度上加强针对性。 (5)在语法教学上可以共享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儿童语言习得和成年人语言习得以及操不同第一语言的人习得同一种第二语言的研究成果。 总之,国外中介语研究的初步结论如果能够得到进一步证实,对实现语言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国外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英语习得的,其结论是否适用于印欧语系以外的语言,尤其是是否适用于汉语习得,还需要通过我们自己的研究去证实。 中介语研究是在批判语言对比研究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中介语研究也离不开语言对比研究和偏误分析,所以我们不应当把中介语研究看成是对语言对比研究和偏误分析的全面否定,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对语言对比研究和偏误分析的发展。中介语研究实际上成了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之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合点,它把语言研究、语言对比研究、偏误分析、语言学习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这种综合性的研究对每一个单项研究都有促进作用,能揭示孤立的单项研究所难以发现的规律或问题,所以无论“中介语系统”的假设最终能不能被证实,这种研究的视角和方法都值得高度重视。 (二)教学理论建设 语言教学理论的直接研究对象是语言教学本身,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以及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是揭示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并根据语言教学规律提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推动各项教学活动沿着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向前发展。语言教学规律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是这几种规律的综合体现。因此,要揭示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要使语言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就必须通过专门的研究,从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中吸取有用的成分,加以综合、梳理,使这些有用的成分统一起来,形成能够全面指导语言教学的理论系统。这样的理论系统就是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这一情况说明: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是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与这些基础理论相对,语言教学理论是一种应用理论,这种应用理论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这也是语言教学本身的重要特点;语言教学理论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也决定了它是唯一能够全面指导语言教学的理论,是语言教学学科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教学学科存在的主要标志,它的成熟程度就代表这个学科的成熟程度。这一情况也说明: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要受到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制约,同时又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去检验、修正和补充有关的基础理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以及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又从应用理论到基础理论的双向发展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有一个从萌芽到草创到发展的过程,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理论体系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 50 年代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明确了对外国人和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我国汉族学生的语文教学,对成年人的教学不同于对儿童的教学,指出必须针对非汉族成年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明确了对外国人和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指出了结合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需要加强汉语研究的必要性。 60年代和70年代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草创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对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提出了“实践性原则”和“相对直接法”等概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萌发了学科意识,开始注意加强理论建设。 80年代以来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建设全面发展的时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例如: 1. 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科学的春天的到来,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思想也空前解放,在学习和借鉴国外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跟语言教学的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同时意识到,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局部的,造成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任何一项局部的改革或改进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改变我们的被动和落后的状态,首先要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分析各种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弄清各种内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建设。这一指导思想很快导致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 (1)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它有别于汉语作为本族语教学,而跟其他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共同的规律。作为一种外语教学,它有别于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而跟其他外语教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共同的规律。然而,我们所教的毕竟是汉语,汉语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也有别于其他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在教学重点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在听、说、读、写的关系的处理上,都必须从汉语的特点出发,不能照抄其他语言教学的做法。对外汉语教学的上述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我们既要研究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的特殊规律。 (2)提出了学科建设的任务,即:改革和完善教学法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理论研究以提高学术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师素质。 (3) 提出了总体设计理论,这一理论的大致框架是: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可以归结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四大环节;每一种类型的语言教学都是一个立体结构的实体,这个立体结构的各个构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总体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结合汉语和汉语教学的特点,提出全面的教学方案,使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统一的、协调一致的、科学的整体;总体设计的内容和工作程序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自然状况、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原则;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确定教学途径;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交际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总体设计是一种系统工程,它的直接理论基础是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同时又要以一定的教学经验为依据;因此,总体设计不但直接反映对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的程度,而且直接反映教学经验的成熟程度。 总体设计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意义和作用是: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语言教学的宏观认识,以便在教学工作中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有利于加强对教学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综合研究以及对各个具体教学环节和各项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题研究,并推动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利于在教学业务基本建设和日常教学工作中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看到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并推动各项教学活动向标准化和精密化的方向发展。 为适应总体设计、教材编写和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的需要,中国对外双语教学学会组织研究制订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 2. 对教学本身进行广泛的、多角度的专题研究,对各项教学活动的研究全面展开。有关的论文和专著除了研究理论问题以外,更多的是对教学本身的专题研究,例如语言要素及文化因素教学;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课堂教学、课程和课型教学;中高级汉语教学、短期汉语教学、个别教学;古代汉语教学;教材、工具书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学评估;语言测试;等等。 3.关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例如:引进了“交际性原则”的概念;揭示了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及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提出了结构、情境及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言语技能的原则。 三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面临的问题 前面提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学科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达到成熟,因此必然面临着大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今天不可能全面论述这些问题,只能就我认为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 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关键,教学与科研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推动,这在理论上似乎没有什么分歧。但是跟其他专业的教师相比,对外汉语教师课时多,教学任务重,难以安排较多的时间开展理论研究,这几乎是对外汉语教学界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也有一些教师不善于安排时间,或者宁可业余兼课,也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开展理论研究。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各级领导重视理论研究,把理论研究也列入教师的职责范围,同时提供相应的研究条件,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提倡对事业的奉献精神。成就事业是一种奉献,乐于为成就事业而奉献的教师越多,事业发展的步伐就越快。 (二)关于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的关系问题 我们开展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应用,以便不断推动教学的进步。关于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的关系,总会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教学上需要解决的某些理论问题,还没有可供应用的研究成果,这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的一面。例如,在语言理论方面,我们还缺少关于口语和书面语比较的系统研究成果,还缺少关于话语和篇章结构的系统研究成果,还有大量语言事实的规律我们知之甚少或若明若暗,无法向学生作出科学的解释。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可供应用的成果更加有限。这些都属于理论落后于实践。 二是有一些可供应用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应用到教学中来,这是实践落后于理论的一面。例如,我们在汉语语法和汉字研究方面都有大量可供应用的成果,至今还没有完全反映到教学中来。 理论和实践的这种矛盾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就像两条腿走路,必然是一条腿领先,一条腿落后,否则就不能前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这种矛盾,正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自觉地把握和利用这样的矛盾。所谓自觉地把握和利用这样的矛盾,就是能够经常注意针对教学的需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以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同时能够经常注意把可供应用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中来,以理论推动实践的进步。当然,不是说一见到什么新理论,就马上拿到教学实践中去推广应用。推广应用新理论应持慎重态度,通常的作法是先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再加以推广。我所说的应用就包括根据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开展教学试验。一种新理论从提出到试验再到推广应用,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周期,我们主张把可供应用的理论及时应用到教学中来,就是希望尽可能缩短这个周期,也就是尽可能缩短理论发展和教学发展之间的时间差。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步伐。 (三)关于单项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关系问题 我们日常进行的研究,多半是单项专题研究。这样的研究当然非常重要,因为没有单项专题研究就不可能有综合研究。相比较而言,我们的综合研究似乎更加薄弱。我这里所说的综合研究,是指把单项专题研究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全面、系统和简明扼要的评述。这样的综合研究不仅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也是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之间的一座桥梁。我们有不少研究成果没有及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综合研究,语言教学和文化科学知识教学的区别之一就是理论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直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而必须首先对有关的成果加以综合、梳理,使其形成一定的系统,并且把它反映到教材中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但是教材的编者往往无暇进行这种综合、梳理的前期工作,这就需要进行综合研究。迄今编写出版的许多对外汉语教材,有不少是大同小异,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材编写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没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加强综合研究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对各外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分别多写述评,最好每年都有若干个专题的年度述评和阶段性述评。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正确处理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的关系,正确处理单项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关系,对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在教学实践上,我认为我们当前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路子问题。我这里所说的教学路子,是指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的途径和方式。我们知道,不同门类语言教学的共同规律之一,是教学内容都必须包括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两个方面,这是语言教学与其他人文科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语言知识、语用知识以及跟语言和语用相关的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又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语言要素以及关于语言和语言要素的理论知识;技能则是指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有关的文化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任何个人是否存在而受到影响;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则总是跟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是指具体人的技能,离开了具体的人,就无法表现这样的技能。所谓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巧,把客观存在的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有关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的言语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怎样进行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怎样进行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怎样处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关系,怎样处理不同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和不同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等等,就属于教学路子方面的问题。 教学路子要由教学内容来决定,语言教学的路子必须与所教语言的特点相一致。汉语有自己的特点,汉语教学的路子应当根据汉语的特点来决定,而不能照抄其他语言教学的路子。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路子,基本上是印欧系语言教学的路子。现在仍然占主流地位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路子的主要特点是:不严格区分口语体语言和书面语体语言;按照“语文一体、语文同步”的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和进行技能训练;把“词”和“句子”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把汉字排除在语言要素之外,使其成为词汇教学的附属品;追求教学方法的唯一性,或突出听说法,或突出功能法,或突出结构—功能法或功能—结构法,等等。结果是:学生书面语言能力普遍严重滞后,普遍对汉字有一种误解,认为汉字太难。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路子不对头,不符合汉语的特点。 我们虽然早就强调汉语教学要从汉语的特点出发,不能完全照抄其他语言教学的方法,但是汉语到底有哪些特点?怎样根据汉语的特点来设计对外汉语教学的路子?这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里既有理论探讨的问题,也有理论应用的问题。就理论探讨而言,汉语的特点还需要继续研究;就理论应用而言,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拿到教学中来试验。例如,汉语口语体语言与书面语体语言的区别远远大于一些主要的西方语言在这方面的区别,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去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建立专门的书面语言教学系统的试验,以改变学生书面语言能力普遍严重滞后的状况。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文字,它的特点不仅仅在于形体,而且还在于跟语言本身的特殊关系。关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的大量研究成果都有利于改变人们对汉字的错误认识,也有利于改进汉字和汉语教学,只要通过综合研究把这些成果加以系统化,就足以支撑建立汉语书面语言教学系统的试验。 我们提出建立汉语书面语言教学系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书面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对外汉语教学的面貌,加快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提高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设计的科学化程度。 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0983.html |
|
最新喜欢:跨境电商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