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崛起:10年内必学 2050占互联网语文40% 阅读:4601回复:0
英国语言专家大卫·葛拉多尔(David Graddol)不久前发表文章说,未来世界的人将能说超过一种的语言,英语将不再是独一的世界语言。他预测,到2050年,最普遍的语言前三名将分别是中文、印度—乌尔度语(Hindi-Urdu)和阿拉伯语,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将从20世纪中叶的9%降到5%。葛拉多尔说,亚洲许多雇主的着眼点已经越过英语,未来10年,新的“必学”语言可能是中文。中文正逐渐跃升为全球仅次于英文的新强势语言。另有网络专家预测,目前70至80%互联网使用英文,约10%使用华文。到2050年,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语文将有30至40%是华文。
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用语,汉语的实用价值在不断提升。 已实现的和可以预见的价值,汉语正与这个时代潮流共同前进的其它技能一起,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一种必须获得的占有物。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汉语课程,而正在学习中 文的外国人数量更达3000万人之巨。人们在互联网上用中文注册域名,视良好的中文水平为生存竞争新优势,为能够讲汉语而感到自豪。虽然这类现象的程度及其意义常常被传媒善意地夸张,重要的是,汉语地位在许多国家已得到官方肯定,并在毫无敏感因素的氛围中广泛使用。语言专家称,中文正逐渐跃升为全球仅次于英文的新强势语言——美丽的汉字不仅仅是T恤衫上的图案、灯罩上的点缀,它正在成为全球越来越多青少年埋头苦读的对象。而政治家则尽量运用所获得的对于世界进步的预见,使得这一态势得以强化。这是一些富于启发性的事实: 法国总统希拉克鼓励法国青年学习中文:“这是对未来的一个极佳选择”; 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在英国公民中普及中文学习;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表示她想学中文,而且要“寻觅一位好的老师”;而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则语重心长地向国民呼吁:新加坡绝不能将掌握华文的优势拱手让人…… 中文渗透力不断提升 美国马里兰州的一家中国餐馆里,三年级的美国女孩凯瑟琳用中文跟侍者交流,这让母语为中文的侍者大吃一惊。凯瑟琳说:“侍者非常高兴,他多给了我几块幸运饼干。”…… 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社区语言教学项目在公立学校中启动时,为此而设置的全部30个教学位置仅有1个中文教师的全职位置;而今天,在240多个教学职位中,中文教师所占位置近1/4,在所有非英语语言中名列第一。全州选修中文的学生人数也由最初的几百名猛增1.7万多名…… 柬埔寨首都金边,身披袈裟的僧侣也认为,学会汉语能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现代佛门弟子也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去中国学习深造,进行佛学方面的交流…… 语言是促进人类交往、密切各国关系最基本、最有力的工具。作为世界上最优美、最古老、也是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汉语正随着中国的崛起而走向世界。中国迅速增长的经济、巨大的市场与国际影响力,正引发全球新一轮“汉语热”。 美丽的汉字不仅仅是T恤衫上的图案、灯罩上的点缀,它正在成为全球越来越多青少年埋头苦读的对象——十年前,汉语在法国还只被当作一种具有异国情调的语言,而今汉语已是学生人数增加幅度最大的语种。2004年2月初巴黎举办的语言博览会上,中文成为光顾者最受青睐的语言之一。 据法国中文教学督学白乐桑介绍,中文已成为法国中学教育中发展最快的外语。近十年,汉语作为第一外语在法国中学的增长率超过75%,作为第二外语则增加了 170%。目前,巴黎有140多所中学开设汉语课,2004年新学年选修中文的学生达7600人。几乎所有高等专业学院和许多综合性大学都把中文列为高等教育课程之一。在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2004年注册学习中文的学生近1900人,比上一年增加20%以上。白乐桑衔??形慕萄Х⒄寡杆儆朐诜ü??罱埠河锏木用癫⑽拗苯庸叵怠4友⌒拗形牡难?矗?0%的人母语为法语。“汉语热”在法国比起在欧洲其它国家,更多地被视为普遍趋势的代表。 秉有同样精神的德国,到2004年,全国已有50家中学提供汉语的初级课程、选修课程。1998年,德国各州文化部长会议曾经达成共识,在中学会考中为汉语考试制定一部标准规定。虽然这项规定不具法律效应,是否将之纳入州内法典由各州自行决定,但在德国中学推广汉语教学却起了重要作用。少数重点中学更走出大胆的第一步,以汉语作为第三外语,即高中毕业考试的三门主课之一,学生可以用汉语代替德文,将汉语作为文科考试专业。这些中学的教师认为,中学开设中文课,主要是为日后大学里的现代汉语学科打下基础,也为未来培养经济人才——这些苦读中文的学生中,也许要诞生明日德中经济界的栋梁之材。 而在英国,公立学校学生从中学起开始学外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日语都早有教科书,每年还有中等和高级教育程度的评核考试,就是中文课一直未被列入其中。设在英国各地规模不等的40多家中文学校,学生主要是当地华侨华人的子女,还有一些热爱中国文化或从事与中国有关业务的英国及其它国家人员。经过中英两国政府共同合作,2004年中文已被列入英国中学外语教学课程,并且已经在一批中学进行试点。英国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在英国公民中普及中文的学习。同时,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文化交流项目,获得了汇丰银行教育基金的赞助,英国政府向地方教育部门推广中文教育。虽然碍于条件许多学校目前还只能开办课余中文班,但只要具备师资,地方教育部门都会支持学校开设中文课。 对于古老的欧洲来说,中文不再只为少数人的消遣,正迅速成为各国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今后获得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不少欧洲国家已基本形成了 “分布较为合理、形式较为多样”的汉语教学格局,一些知名大学在汉语人才培养中除重视基础语言教学外,还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系统知识的传授。过去的世纪,多数欧洲人是为中国独特的文化所吸引而学习汉语;今天,一个占全球人口1/6的大国的崛起、日益频繁的国际经贸交流,让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在东南亚,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进入冷战期后,东南亚地区的华语教育遭到压制,许多国家华语教育不能以“正规”语言教学的方式出现,华文教育因而断层数十载。中国的崛起直接带来了东南亚国家对中文教学的大量需求,华文教育在东南亚各国因当地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状况不同而有了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有些国家则受到周密政策的系统扶植,政府不仅采取保护、鼓励手段,而且直接诱导甚至使用强制方法,推动华文教育。中文教育体系最完整的马来西亚,有华文小学1200多所,2004年华文小学的学生总数为66万多人。2003年马来西亚开始在国立小学落实额外语文班,当年就有100多所国立小学开办华文班,反应十分热烈。据马来西亚教育部提供的数字,马来西亚自2000年开始在各州委设华文科助理总监后,报读和报考华文的中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全国报读和报考华文人数从16万多人激增至2003年的23万多人。此外,报考大马教育文凭华文科和大马高级学校文凭华文科的考生人数也增加了 45%。泰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实施通过卫星教授中文的计划,迄今全国有3000个卫星语文课程收视点;在菲律宾,军方拟将中文加入军官的进修课程项目,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也向华人机构表示想学中文,并要寻觅一位好的老师…… 很长的时间里,东南亚地区传统的华文教育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课文内容很少顾及当地国情,难免引起排斥心理,结果造成华文教育在该区域发展的阻力。华文教育在东南亚国家获得官方肯定后,华文教学也从原本只向华裔子弟传承中华文化,进而吸引当地居民学习汉语,开始融入了主流社会。学华语的宗旨由“中国人必学中文”转变为“人人学华语”。不仅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想学汉语,许多政府官员也送孩子到华文学校学习。据悉,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网页上汉字的应用率高仅次于英语,会讲流利的中文已经成为一种优势。到2004年4月,上百个国家约2300所高校开办了中文课程。保守估计,中国以外学习汉语的人达3000万。中文在世界范围内的渗透力仍在不断提升。 英国语言专家大卫·葛拉多尔(David Graddol)不久前发表文章说,未来世界的人将能说超过一种的语言,英语将不再是独一的世界语言。他预测,到2050年,最普遍的语言前三名将分别是中文、印度—乌尔度语(Hindi-Urdu)和阿拉伯语,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将从20世纪中叶的9%降到5%。葛拉多尔说,亚洲许多雇主的着眼点已经越过英语,未来10年,新的“必学”语言可能是中文。中文正逐渐跃升为全球仅次于英文的新强势语言。另有网络专家预测,目前70至80%互联网使用英文,约10%使用华文。到2050年,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语文将有30至40%是华文。 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对于美国人来说,中文同阿拉伯语一样,也是一种非常关键的语言。如果没有新一代精通中文的人才,美国在情报收集、贸易关系和文化理解方面都将面临日益困难的处境。 目前,全美近3000所公私立高校中有约1/3设有中文科目,3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加州高中生毕业考SAT2几年前就首创应考中文科作为外语能力。西部的犹他州更是颁布法令,要求全州的公立中学把中文作为必修课。 美国一般大学的中文科目均设在外语系,少数研究性高校如哈佛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等拥有独立的东亚系。2002年全美首个中文学士课程在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始招生,从而打破了中文一贯作为外语公共课程教育的体制。在南加州大学,与五年前相比,中文科目的学生增长了两倍,其中非华裔学生占六成左右,非亚裔学生则占四成左右,中文已成为南加大仅次于西班牙语和法语的第三大外语。而在西部大学中文则是仅次于西班牙语的外语。今天美国蒸蒸日上的中文教育,是经历了艰难的起步和漫长的跋涉。据柏克莱加州大学教授王灵智介绍,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不准学生讲英语之外的语言,违者会被课以象征性的罚款,此举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对母国文化和语言的感情。1970年王灵智发动一批新移民家长,代表3000名家长,向联邦法院控告旧金山教育局“语言歧视”。四年后,经联邦最高法院以9票对0票的表决结果,裁定教育局不为新移民学生提供双语教育为歧视行为。该案件的胜诉为旧金山中英双语教育开启了大门,中文教育的地位获得改善,不仅旧金山学区得以推广双语教育,全美各学区也群起仿效。如今,旧金山学区有中英双语小学两所、初中中英双语学校两所、高中中英双语学校一所。大量非华裔家长将孩子送到中英双语教学的国际学校,中文课也成为大学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 全美双语教育协会于1972年成立,2004年2月上旬在新墨西哥州举行的第33届全美双语教育协会年会上,该协会将最高荣誉的“年会荣誉奖”颁赠给王灵智,以表彰与感谢他30年来对推动美国公立学校双语教育的努力和贡献。 新近的事例是,美国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新设的“职业发展补助金”。这项超过300万美元的教育补助金专门为新移民学生的教育而筹设,主要用于培养双语教学的师资,涉及的范围包括改善课堂教学、校长和教职员培训等,补助金也适合用于辅导学生的家长或办公室职员。 在美国,许多中文学校一般都因为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难以为老师提供适当的训练和交流机会,影响了老师在教学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美国的一些双语学校创办之初只有少数非华裔学生,随后,越来越多其他族裔开始学习中文,人数逐渐增加。1983年美国道奇基金会创会执行长麦维发起“中文启蒙教学方案”,致力于“让学童们尽早学中文”,通过道奇基金会赞助全美60所高中成立中文课程,并促成该基金会后来对新泽西州11所试办中文课程教育的小学提供赞助,带动全美越来越多公立学校认知中文作为第二外国语的重要性。 20年后,美国的大学委员会于2003年底作出一项决定:启动汉语和中国文化进阶先修课程和考试(简称中文AP课程),将中文与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同列为可供高中生选修的外语课程设置计划清单,从而使汉语正式进入美国国民教育体系。定于2006年秋天正式开设的AP中文项目,是由中国政府与美国大学委员会合作创设,中国政府已承诺负担整个计划所需费用的一半。虽然选修AP课程和选修了什么课程属于个人选择,但却是美国名牌大学在录取新生时的重要参考之一,启动中文AP课程因而被视作美国中文教育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不仅学中文的人数将大大增加,而且也将改变中文教育现状。为了让AP中文课程计划内容设立更顺利,美国大学委员会从全美各地区不同的学校与重要机构寻求合适的人选,尤其邀请那些在中文语言文化领域的优秀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教育者担任小组成员,包括全美中文学校联合会。目前,全美有96所中校隶属于该联合会。小组由较为了解中学中文课程与学生需要的中等学校教育者与高等教育机构教授组成。小组成员与AP计划课程与评估部门专家共同合作,拟定AP中文语言文化课程大纲,尤其是为高中学生设立大学层级的AP中文课程,并为AP中文测验起草初稿,建立提供给全美学习中文语言文化学生最广泛、丰富的中文教育内容。 中文教育也不断获得美国民间机构的扶掖。全面进军中国的跨国媒体大亨、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默多克3月初宣布,该集团将重金投资于美国的中文和中国文化教育。首个中选的学校是位于纽约华埠、办学绩效卓著的中、英文“双语学校”,该校获得为期三年的资助,以解决学校聘用教师和购买教材的资金来源。默多克强调,投资双语学校只是一个好的开端,教育当局应该广设中英双语学校。他呼吁,全美国的高中都应该开展中文教育,各阶段的教育也应该包含中国的知识和文化。新闻集团投资最大的意义是以默多克的影响力带动美国的亚洲双语教育形成一种运动。据默多克介绍,全美国有100万高中生学法文,而法国人口只有8000万;美国只有4000名高中生学中文,中国人口却有13亿。全美国将升大学的高中生中,有80%不知道毛泽东是谁,有25%不知道中国和美国之间隔的是什么海洋。这种无知,将严重影响中美两国的相互认识。随着中国的崛起,教育美国公民有关中国大陆的知识,以及教育从中国大陆来的新移民有关美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已是当务之急。与默多克持同样想法的还有美国的弗里曼基金会,该基金会设立了专门的项目基金,用于资助美国学生利用假期到中国接受语言文化强化培训,以加深美国大学生对中文等东亚语言文化的了解。 “中文托福”:含金量逐年升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忙于参加雅思、GRE、托福考试时,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考生。 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最初只是为到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设立的,后来逐步推广到海外,迄今已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已遍布34个国家的82个城市,每年参加海外考试的人数已达5万多,被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汉语托福”考试。 汉语水平测试由中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统一命题和安排考试,考试分基础、初中等和高等十几个级别。达到规定标准者,将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作为入读中国高等学府的汉语水平证明,并可免修相应级别汉语课程,且长期有效。成绩优秀者还将得到中国政府颁发的奖学金。中国政府奖学金主要是为汉语水平测试优胜者到中国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所设(包括部分学士学位)。中国国内每年大型的HSK考试有两次,而小型考试则达40多次。到2004年,这项日益受到跨国企业、大专院校重视的权威性考试已连续举行了11年。刚设立时每年只有200多位考生,之后考生人数每年以40%—50%的速度增长,其增长速度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设立的托福考试的最初十年相当。 HSK 考生参加考试的目的也更趋多元化。一些人仅仅是为了了解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另一些人希望以这项鉴定考试去代替学校的部份中文课程,还有一些人则是求职时需要中文能力的证明。不少人甚至表现出明显的就业和到中国留学的目的。除了在校学生报名考试外,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考生明显增加,不仅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升温,也表明“汉语托福”考试正在以其客观性和权威性赢得更多人的认同。据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的调查,设立汉语水平考试初期,参加考试者大都是为了到中国读大学。目前为读书而参加考试的考生比例仅15%左右,而以工作为目的的考生比例不断提高,估计在35%-40%。 参加HSK的考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为韩国和日本,美国位居第三。据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提供的材料,1993年韩国第一次开考HSK时,只有400多人参加。随着韩中两国各领域交流的不断发展,“汉语热”在韩国逐年升温。到2001年,韩国就有7000申请汉语水平考试的学生;到2003年,韩国全国参加HSK 考试的人数已达2万,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按规定,HSK考试一次只能考700人,于是参加“汉考”的人排起了长队。从2004年起,韩国每年将举办4次 HSK考试以满足考生不断增长的需要。HSK考试在韩国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HSK考试成绩不仅成为到中国留学或考入韩国大学或大学院的入学依据,而且已被三星、LG、现代等韩国大型企业作为人员招聘、晋级、考核、培训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尤其是要进设在中国的韩国公司谋职,必须通过一定级别的汉语水平考试。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韩国政府已把通过HSK、托福或雅思考试中的一种列为做公务员的必要条件,汉语被列为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进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项目,掌握汉语的重要性随之凸显。在许许多多韩国年轻人眼中,HSK证书和英语水平证书已是同等重要。 据韩国媒体报道,在每两人中就有一人能上大学的韩国,2003年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的录取比例达到46∶1,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为所有专业之首。据韩国教育开发院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春季,韩国已有120所四年制大学、40多所专科大学和270多所高中开设中文课,一些小学还开设了“中文特别班”,在各类学校学汉语的韩国人超过15万人。还有遍布全国的上百所补习班性质的“中国语学院”,每年培训人数在20万人次以上。不少大中型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为职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文提供条件;各大专院校、教育机构、社会团体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中文竞赛,使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激发起学习汉语的热情。在韩国,至少有100万人在学习中文。许多书店,汉语教材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英语。在汉城能较方便地看到中文电视,包括中国中央台、凤凰卫视以及台湾地区的电视节目。韩国本土已建立第一家中文电视台,名叫“好TV”。韩国本土媒体也大大加强了有关中国的报道,韩国重要的经济报纸《先声经济报》 2003年开始推出中国版后,大受读者欢迎,尤其为一些大企业的读者所必读,因而纷纷为其它报纸所仿效。掌握汉语已被看作掌握一张潜在的经济和职业王牌。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外国人学汉语的目的主要是争取参加中国大学的入学汉语水平测试。随着HSK证书“含金量”的逐年提升,学习汉语的实用价值为越来越多人所认识。近几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更多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的。由中国国家汉办颁发的相应等级的HSK证书,不仅可以作为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学习的汉语水平证明,而且还被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用作衡量员工汉语水平的标准,有的还与工资水平挂钩,因而使得不少外国公司员工对“汉语托福”趋之若鹜。拥有HSK证书既可以在本国、也可以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事实是,一些国家尽管失业率非常高,但会说汉语的人总能很容易找到工作。有“汉语托福”之称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热衷。据中国对外汉语教育部门提供的数字,目前,全球有5万人(母语非汉语者)参加汉语水平考试,而面对全球数量达3000万之巨的汉语学习者,未来几年参加HSK考试人数肯定还将大量增加。 负责汉语水平考试的中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官员表示,条件成熟时还将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少儿、文秘、商务、旅游等专项汉语水平考试,满足不同人士的需求,以改变目前仅有一种汉语水平考试的局面,加快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据披露,2004年将开始进行商务汉语水平专项考试(HSK商务)和旅游汉语水平专项考试(HSK旅游)。 留学中国渐成潮流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地位日升,中国与各国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留学中国为许多有意到国外深造的年轻人的重要选择之一。 到2004年初,中国大陆有近400所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外国留学生的总人数达8.5万多人。中国内地所有省市自治区的高校都有了外国留学生,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数量占中国高校总数的1/3左右。接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和天津,其中北京共有外国学生3万多名,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 40%左右。对外汉语教育重要基地之一的北京语言大学在校生达7000多人,其中外国留学生4000多人。据中国教育部官员估计,已建成的八大留学生基地及其它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迄今已接收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累计近40万人。 据了解,2001年底,外国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与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持平。近几年,来华外国留学生在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较为明显的是留学生层次结构的提高和变化,接收学历教育人数连年递增,比例已超过30%,总数达2.5万多人,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数明显增加。进修生中,长期生数量增加,短期生数量减少;自费留学生的数量超过90%。例如在北京大学的4000多名外国留学生中,1400多为长期留学生,其中不少人是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华留学生所学涉及近千个专业,如北京大学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专业就达200多个,包括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哲学、逻辑学和宗教学等等,但以往外国留学生的目光所向,主要集中在汉语言、中医、中国戏曲等传统领域。近几年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留学生所钟情的专业正从汉语、中医、中国戏曲等传统学科向科技、经济、管理、法律等应用学科扩展,主修商科的人数增长迅速。大多数人既学会了汉语,也掌握了一门专业,从而形成了“汉语+专业”的留学生教育模式。在已确定的中国八大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学生有来自外国语言专业,也有来自工程专业或商业专业,他们希望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丰富的中华文化,也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据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曲德林教授介绍,过去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主要为了解中国文化,毕业后回国当汉学家。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学习经济、金融、法律等人文学科及其它应用学科,一半以上留学生准备毕业后在中国发展。汉语热持续升温推动汉语教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使得中文教师也成为了最有前景的热门职业之一。专家估计,仅北京一地,留学生教育加上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每年对经济的贡献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为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2004年来北京的外国留学生计划将增加1万人。北京市教委官员称,在3—5年内,在京高校吸纳留学生的规模将达到5万人,培训性质的短期留学人数将翻番,达到年均 5万人次。中国政府已确定的发展目标是,2007年来华留学生达到12万人次,目前正在制订相关的实施计划,包括增加来华留学奖学金名额、以及完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待遇货币化改革措施。 经贸利益强力驱动 从政府的角度看,许多国家培养中文人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企业到中国投资,促进与对华贸易,或接待数量庞大、消费能力强的中国游客。而从个人的角度看,多数非华裔学生学习中文的动力,源于增加就业、从商机遇的考虑;在华裔人口众多的世界城市,中文的实用性更是随处可见。 从中国教育部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来华留学毕业生所从事的是同中国经贸、科技交流与合作相关的工作,其中有数百人担任经贸、科技部门的经理或贸易代表,还有不少人中国的“三资企业”任职。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掌握汉语和亚太地区其他语言成为许多青年寻找待遇优厚职业的法宝。在海参崴远东国立大学,汉语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该校汉语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由于离中国近,学好中文就能找到工作,考取汉语学位就等于拥有美好前景,就有条件在商界或旅游业工作。在已毕业的学生中,除极少数人研究语言外,其余都经商或从政,有的已是莫斯科的千万富商和高级官员。在另外一些国家,虽然当地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运用自己第一专业汉语的工作,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学校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汉语。有关专家对上海地区外国留学生留学动机的调查,除与长三角区域外资活跃有直接关系外,也凸显了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华政策的方向。 目前留学上海的约1.5万名外国学生中,人数最多的是韩国,其次是日本和美国。韩国政府计划在未来十年里培养2.5万名中国问题专家,这是韩国来华留学生大增、并超越日本和美国留学生人数的主要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与中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中国成为韩国诸多产业发展的主要市场之一。2003 年,韩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达到44亿美元,超过了在中国投资42亿美元的美国公司;而中国则取代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与中国的贸易额增长了50%,韩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有预测,两年内有中韩贸易额将突破千亿美元。 目前,大约2.5万家韩国公司(其中许多是小型或中型公司)在中国从事制造业。韩国企业较集中的青岛,有4000家韩国公司和7万名韩国人,每天有3架航班往返青岛与汉城之间。韩国大企业更是看好中国,三星等著名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韩资企业的合作兴趣正从环渤海地区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内陆地区延伸。几十年来,韩国经济依赖低成本的制造业。如今,纺织和制鞋工厂基本上都转移到了中国。石化、钢铁、档次较低的造船业、大型家电、甚至电子工业,除为数不多的尖端产品外,五年内可能要走同样的路。为此,汉城大宇证券公司要求手下的所有分析人员在每份报告中都要谈到“中国效应”。 在韩国,20世纪70年代是留美热,80年代是留日热,到了90年代以后,留学中国在韩国青年学生中渐成热潮。据韩国教育部门介绍,目前韩国留学生中留学中国4万多人,超过留学日本人数,位居第二;5万多人留学美国,位居第一。留学美国有许多机会获得奖学金,而留学中国则基本上是自费。近十年累计,竟有 1000万韩国人次到过中国,平均每四个韩国人中,就有一个到过中国。然而,许多与中国做生意的韩国企业苦于缺少熟练掌握中文的员工,而无法扩大同中国开展商业和贸易往来。鉴于此,包括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和韩国国际贸易协会在内的韩国五大经济组织从2003年起在招聘过程中加入中文测试。由于可预见的效果,这些机构一方面鼓励各自的会员采取同样的作法;另一方面,这些机构以韩国、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增加为例,严厉抨击韩国教育体系对中文这一重要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韩国经济界甚至有人坚信,只要改善国人使用中文的状况,就能够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此,他们还启动一项公众行动,在名片上用中文印上自己的名字。 事实上,韩国政府早就采取措施改进教育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快掌握中文。在中国入世后,韩国学中文的人已超过学日文的人,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从小掌握流利的中文,设法送年幼的子女到中国读书。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韩国高校中文系成为最热门专业。2003年,韩国著名大学汉城大学的中文系报考率首次超过传统强项英文系,成为学生们最向往、最热门的专业。对此,韩国政府官员给予一个实事求是的解释:因为韩国政治、经济等领域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大增。 与韩国一样,日本的“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也主要基于经济利益。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驻北京代表处提供的数字,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国,中国商品占日本所有进口商品价值总额的18.3%,仅次于中国的美国所占比率为17.1%。同时,中国大陆成为日本第二大出口地,加上日本向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出口,中国实际上也已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地。中日贸易额连续五年增长,2003年达1330多亿美元,其中,对华出口按美元计算增长了44%,比进口增长幅度(22%)高了一倍。预计2004年中日贸易额可达1500亿美元。到2003年底,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共计1.1万多家,意向投资近80亿美元,实际投资 50.5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纪录。松下、丰田、本田、日产、索尼、东芝、佳能等大企业以及日本各大商社纷纷扩大在中国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同时,中国的大企业集团如海尔、TCL、华为、格兰仕、海信等等,也相继同日本企业建立或扩大合作关系。据日本驻华使馆经商处官员提供的信息,大批日本公司已经和准备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大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力度,以利用中国的科研力量和人才开发新技术。有经济观察家指出,在“中国制造”的新产品中,包含着很多“日本制造”的因素,由此导致中日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几年前日本不少人担心“中国的经济威胁”,而今这些人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中国成了拉动日本经济回升的火车头。 据分析,推动今天日本“汉语热”的除了青年学生外,更多的是日本的企业员工,他们为了能找到更为理想的工作或到中国工作,而汇入学习中文的潮流。据称,东京及其周边已有十几所为专门面向日本各大中小企业的中文学校,其中,大学书林、JALAcademy、海外放送Center、ARUKU(ALC)、 TCLC(东京外国语Center)等五所较大的中文学校已被各企业认可。这些学校面向日本企业的中文培训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始,最初只是以驻中国的日本商社职员为服务对象。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到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急增,需要培训中文的企业员工猛增,这些学校的服务对象也随之越来越广阔。尤其是日本各大企业,以前只是对特定员工进行培训,现在就是普通员工也成了参加中文培训的对象。以海外放送Center为例,2000年还只有300人左右的中文班,到 2003年已增至1000多人,目前有150多家日本著名企业的员工在此受训。以往日本企业的中文教育只重视口语,属“初级阶段”;现在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都提高了层次,中文语法及作文大受重视。据称,在日本有近200万人学中文,500余所大学几乎全部开设了中文课,其中85所大学设置了中文专业。汉语在日本已成为英语之后的第二外语。2003年,中国共接收留学生7.8万人次,其中日本学生为1.3万人,占第二位。随着日本与中国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加深,想学中文的日本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仅日本主要五大中文学校2004年的入校生已突破5000人,比四年前增加了五倍。各地中文教室迅速增加,仅东京周边城市就有40多所。据估计,每天有上千人次在这种带有补习班性质的中文教室学中文。同时,书店里的中文教科书销量渐增,尤其是日汉电子辞书和有关中文教学软件一经面世就畅销不衰。 据日本汉语考级协会统计,目前日本全国累计参加汉语水平测试者已超30万人。“汉语热”在日本的急剧升温,中文学校和中文教室的不断增加,使得汉语教师甚至有过中文教学经验的华人,都变得十分抢手,报纸上招聘中文教师的广告明显增多。据日本媒体报道,目前在东京地区汉语教师相对比较好找,而在爱知、岐阜、三重等东部沿海三县的汉语教师则是奇货可居。京都一带虽有不少名牌大学,但中文教师却是供不应求。新加坡自独立以来,英语在官方支持下成为强势语言,包括中文在内的各族群母语地位江河日下。直到近些年,新加坡政府才公开肯定中文教育的经济价值,到中国留学的新加坡人数量呈迅速增加之势。据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的统计,前往中国求学的新加坡人虽然还不算多(2003年留英新加坡学生有约4000人,而留学中国仅530多人),但增幅排亚洲国家之首,2003年比2002年增加了50%以上。据悉,新加坡将鼓励更多优秀学生到中国的大学深造,鼓励政府奖学金得主到中国的公司和新加坡政府在中国的机构实习。除经贸利益外,汉语作为母语的文化意义也是推动“汉语热”的重要因素。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不久前语重心长地呼吁,中国的崛起将为新加坡人带来无限的机会,新加坡绝不能在这个时候将掌握华文的优势拱手让人,因为那将是不明智的、愚蠢的做法。吴作栋认为,母语将协助我们保留民族的根、文化和认同感这些至关紧要的东西。失去这些东西,容易在环球化的趋势中失去文化的根,使自己失去面对世界的自信心。而加强对母语的掌握可以平衡这个趋势。他乐意见到更多学生和公务员到中国学习,使新加坡拥有一群精通双语、对中国有深刻认识的中坚分子。 华裔力量不可或缺 南洋华人华侨一代又一代都有兴教办学的传统,使得东南亚一些国家拥有最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和中华文化环境。许多华商实践“以社会之财、还诸予社会”的理念,不但善于聚财,也善于散财,为华人社会的教育带来巨大的贡献,这就是为何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曾面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种种困难与挫折,仍保持着较坚实基础的最重要的原因。同时,中文教育与提高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竞争力紧密相关。全球“汉语热”的形成,华人华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在促进各国中文教育地位的确立,华人华侨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全球华侨华人约5000多万,其中超过1000万为近20多年移居海外的。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早些时候发布的统计报告,由于移民的快速增长,目前有1/5的美国人在家里会使用英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比起十年前增加了50%。其中,全美华裔人口接近290万,据称 80%以上在家讲中文,人数超过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居民,从而使中文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语言,仅次于英语和西班牙语。在加拿大,工作场所讲中文的人口已超过20万人,仅次于讲英语、法语者的人数。而在多伦多,有8万多人在工作场所讲中文,中文成为工作场所使用的第二大语言。据加拿大官方统计,加拿大全国有 100万华侨华人,特别是近十年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大增,中文学校也随之增多,仅温哥华和多伦多就有近400所中文学校。 许多华裔子女出生后就是外国公民,虽然父母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两种语言环境中长大,但中文毕竟已不再是这些孩子的母语,多数孩子不能阅读和书写中文。从事中文教育的教师认为,如果孩子不掌握中文,时间一长父母就可能失去自己的孩子。结果在这些家庭,一方面父母的外语不好,另一方面孩子只会说外语,父母与子女交流产生困难。父母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经验丰富的老师也都异口同声地强调华裔学童应该选择学习中文。多数华人无论在国外居住多少年,总是希望把中国文化的“根”留住,希望子女既懂所在国语言又懂母语,了解中国文化。为了让孩子学好中文,这些华人父母都成了现代孟母,当其它家庭利用假日一家老小出游或享受天伦之乐时,许多人却要牺牲难得的假日,陪同孩子到中文补习班去上课。有些国家对中文教育尚无周全考虑,类似的中文补习班一直依靠对教育热诚的华人自行设立和推动。 截至2003年,在日本不满15岁的华人后代至少已有7万多人,其中随华人父母定居日本的儿童为3.3万人,中日婚姻家庭子女为3.9万人。据有关学者提供的研究,目前在日的华文学校仅区区五六所,而0到19岁的在日中国人少年儿童人数已高达五万多人,华人学校根本无法满足在日华人子女学习母语的需求。几年前,在日华人电视台推出了“新世纪中文电视学校”,日本全国各地的华人子女都被这一突破国界与地域界限的学习方式所吸引,更多华人子女因而有了学习母语的机会。近年来,招收华人子女的中文私塾广告在日本报纸上有增无减。日本的中文私塾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华人华侨相对集中的城市出现,每年9月初日本各中小学新学期开始,与此同时各家中文私塾也开始秋季招生。如今,持续升温的“汉语热”使得不少地区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中文教师呈供不应求之势。从2004年春季起,在日本的中文学校的高中学历首次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承认,这意味着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不用通过大学入学资格检定,就可直接参加日本大学入学考试。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正式发表的修改大学入学资格的方针,承认外国学校的高中学历分为三种情况:多国籍欧美系的外国学校全体毕业生的资格,由英美两国的3家民间教育评估机构批准;包括中文学校在内的亚洲系的外国学校毕业生的资格,则由日本的教育评估机构批准。此外,由于日本的教育评估机构批准朝鲜学校全体毕业生的资格有困难,因此这些毕业生的学历由各大学自行判断。到2004年初,全日本有高中课程的外国学校共有41所,被英美两国的教育评估机构批准的有12所,被日本的教育评估机构批准的亚洲系的外国学校有8所,其中两所为中文学校,即东京中华学校和横滨中华学校。文科省承认中文学校学历将鼓励更多的中文学校出现,将有更多的华侨华人甚至日本人,把子女送到中文学校。 近年来,海外华人送子女留学中国也渐成风潮。上个世纪,有钱的华人父母都是将子女送到英国和美国读书;如今,不仅有钱的华人,许多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华人,也千方百计让子女回中国的学校学习和进修。这些家长都是实事求是的,他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似乎也看到了孩子学习华文的重要性。2003年,留学中国的日本学生为1.3万人,其中华人占10%。对于众多留学生来说,学好汉语是首先要过的第一道难关。很多华人后裔有中文基础,语言能力强,成为留学中国的优势所在,有的人在华只学习一年汉语就通过了六级水平考试。不过,语言优势并不是华裔学生留学中国的唯一原因。有些人是因为中国学校教育基础扎实,很多名校世界闻名,教育质量和学风都非常优异;有的是代父辈实现在祖国上名牌大学的梦想而留学中国;还有则是因为留学中国费用较低。中国高校专门为留学生建立了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险制度等,也对华人后裔留学中国增加了吸引力。学习中文已不再是华侨华人后代的“专利”。走进一所所中文学校,看到的已不再是清一色的华侨后代。据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提供数字,非华裔学生进入华小就读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占华文小学总人数的10%以上,目前约6.5万名非华裔入读华文小学,证明华小受到各族重视。 另据新加坡媒体报道,第三语文政策从2004年起扩大,只要非华族学生的小六会考成绩佳,英文和母语表现优异,就有机会选修华文特别课程。2003年有 270多名学生选修华文第三语文,他们大多是马来族和其他族裔。据称,这是新加坡第一批选修华文的非华族中学生。尽管仍有不少人因汉语难学而放弃,但更多的人迎难而上,不惧“汉字难”。根据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不久前进行的调查,7/10的受调查的中学生表示,不会放弃这门语言,并且为自己能够讲汉语而感到自豪。(记者 易杳) 文章出处: 新华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