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广州话“拧”字的三种发音 阅读:14292回复:1
广州话“拧”字的三种发音 原创 中国广东杨晓江 做个得意广州人 今天 收录于话题 #拧 1 #扳 1 #摱 1 #拎 1 #懒音 1 【原创】广州话“拧”字的三种发音 中国广东杨晓江 清早起床洗脸拧毛巾之“拧”字,普通话、粤语都有三种发音和字义。普通话的注释是:多音多义字(词)。(一)拧(拧)níng ①两手握住物体的两头各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扭、绞):拧毛巾;把麻拧成绳子。②用两三个手指扭住皮肉用力转动:他拧了一下孩子的耳朵。(二)拧(拧)nǐng ①控制住物体的一部分向里转或向外转:~螺丝;~紧瓶盖;~开龙头放水。②〈方〉别扭;抵触:弄~了。这件事,叫他俩闹~了。③错;颠倒;反;走样(多指说和听):弄~了。话说~了。他把“狗嘴里长不出象牙”说~了,说成了“象嘴里长不出狗牙”。(三)拧(拧)nìng<方>倔强;不驯服:~性子;~脾气。粤语的字义与普通话有同有异,发音则更加独特。 “拧”的第一种发音是广州人熟悉的ning2(多数的粤语土话讲的是“扭”,或者将“拧”字发音为ning6 ,本人所见的广州话词典都是这样注音,是因为不了解广州话的情况。真实的广州话发音是第2声),指小幅度拧动,例如以拇指、食指拧动塑料陀螺玩具,拧动螺钉、螺母,用力小、幅度也小的(拇指与食指扭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使接触到的物体旋转)。以螺丝刀来拧螺丝、以扳手来拧螺母,也叫ning2 。又如拧(ning2)开个樽盖,拧(ning2)咗佢一下(捏住皮肉扭了一下),拧耳仔,都是幅度很小的。扳手拧不动的螺母,要加上空心钢管套在扳手柄上,下大力气去扳动,甚至用脚踩,就不是“拧”了。方向盘的小幅度转动,特别是自动化程度高的小汽车,也是“拧”(ning2),但转弯幅度大时,就不是“拧”,而是“转”、“摆”。大幅度的用力转动,普通话叫“扳”。例如扳道工、扳道岔、扳转、扳舵。粤语包括广州话的口语没有讲“扳”的,讲“摱”,发音为maan1 。当然,有书面语“扳”。书面语即文读,口语即白读,学术上称之为文白之别。如果出现同一个字有书面语、口语的不同发音,则称“文白异读”。 粤语表示“扳”,用“摱”。“摱紧”与“拧紧”,用力幅度不一样。打拳、擒拿、散手之“扳”(摱)与“拧”(ning2),也是不同的概念,一手抓住肘部、一手抓住手腕,瞬间反过来,谓之“扳”(粤语表达是“摱转”或“反转”,而普通话的“扳”是第一声,与“搬”相同,所以很多人以为是“搬”,连作家写小说描述教功夫招式时也写成“搬”)。当然,扳(摱)的同时还要“拧”,单纯的“扳”是扳不动的。拧就是拧毛巾、拧衣服那种拧,成45度角,平时端茶也是这样出手摆腕最省力,当然是斯文的,捏拳握掌一副打手样,就是不像样,真正的武道是修身养性,沉稳的。站好了,拧木棍,拧出满手茧,是基本的考验。木棍硬又直,不是毛巾,不是衣服,也不是睡懒觉的被单,怎么拧?绳子吊一块砖头或哑铃,另一头绑紧系在接力棒或短木棍上面,双手拧动木棍,让砖头或哑铃提升,这是练格斗之“拧”的基本功。而拿着哑铃或砖头两头举动、左翻右翻、内收外推,就是练“扳”(摱)的基本功。顺德均安女子篮球队当年夺得全国农民女子篮球冠军,教练就让队员手抓砖头在以双手轮流举,举得一个个咬牙切齿,皱眉头,满头大汗不准停,呵呵,这就无坚不摧。打篮球与格斗是不同的,球场不是格斗场,但投篮、、争球、带球等等是少不了扳(摱)、拧篮球的。 第二种发音是ning6,“扭拧”、“扭扭拧拧”之“拧”。这“扭拧”,有几种意思,既有撒娇、摆款等意思,也有闹别扭、合不来、有抵触等意思。本意则是扭转,例如“拧侧面唔睇你”(扭转脸不看你)。还有一个词组——砣砣拧或陀陀拧,此拧(ning6)指摆动、转动方向、团团转等,与普通话之“拧”、扳动毫无关系,是粤语特有的词义,本人所见的广州话词典不见注解。砣砣拧、陀陀拧的表达都没问题,“砣”包括飞砣、秤砣,“陀”即陀螺。秤砣的砣,锥型或金字塔形,用绳子串着,可拧可甩可砸。旧时武术器械还有飞砣,以软绳系着铁制或石制的砣,轮动、击打,攻击性很强,很难格挡,笔者家乡吴川民间过去也有。电视上也曾看到全国性的武术表演也有人表演,现在的武术表演就没见过。属于软兵器,与软鞭、铁链等等的用法差不多。我小时候在吴川县文化馆的院子里见过县粤剧团的导演林国光(后为国家二级演员)带着年轻演员排练粤剧《杜鹃山》,教几个演员以一条绳子连着两个黑皮球舞动,演练舞台上的“飞砣”。 此外,还有一个词语是晕砣砣或晕陀陀。但有人写成“晕舵舵”(粤语舵、砣、陀同音),就是很大的错误。舵手还会晕船?当然不会。晕船就是不合格。舵的方向也是明确的,不能迷失的。粤语区小孩在晒谷场等空地常玩的游戏就有以圆锥形的木陀螺打一口长长的铁钉,以长鞭卷着钉头,甩在地上,不停地拧(ning6),然后以鞭子抽打,不停地转。自本人小时候在鹤山农村生活时就见过大一点的小孩玩过。自己张开双臂,团团转,可转几十圈,转到头晕,天旋地转,慢慢坐在地上,看周围环境。本人小时候也玩过。这就是晕陀陀或晕砣砣,像是陀螺转或是系着绳子的飞砣在转。 第三种发音是ning1,意为拿着,轻轻地抓住,用手提着,例如“拧住”(拿着,抓住),“拧起”(拿起来),“拧住个袋”。由于懒音的出现,也有“拎”(ling1)的说法,与普通话“拎”的意思相似。已经形成约定俗成的粤字、词组,流行写作“拎”。 在广州话出现懒音以后,第一、二种发音ning2、ning6也普遍变成ling2、ling6,只有广州老一辈人和四乡粤语土音和大部分粤语区还保留有传统的粤语、广州话发音。第三种发音ning1,因ling1刚好有普通话的文字“拎”与之对应,作为粤语书面文字“拎”,在广州话口语懒音风行之时自然而然也就通行。讲“拎”、写“拎”,可以与前边两种含义明显区别,这种有利的因素就可取。而前边两种懒音就不可取,n、l还是要分明。弘扬文化包括地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泊。【作者电话邮:guangdongyxj@163.com。微信号:hongfuzi1961】 |
最新喜欢:iMjm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