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是粤剧之乡,几百年来,佛山人与粤剧结下不解之缘,在潜移默化之下,把粤剧界许多专业术语、行话溶入到民间中去,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一种幽默、含蓄的俚语,形成佛山地区的一种特有的民俗现象。一些老佛山人常把人、物或两者之间很合拍的事情说成是“合晒‘合尺’”,(“合尺”为粤曲的基准音,相当于简谱的“5 2”);要是形容自己最近工作十分紧张,则喜欢说成是“我简直是在‘打真军’”。这“打真军”,也是粤剧舞台上一句常用语,意即武打演员用真功夫对打,这需要演员功夫十分过硬。
在这类语言中,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比喻某些人物身份、地位。如:“挞烂台”,愿是对武打演员的俗称。现在是泛指那些专做粗重功夫的人;“穿红裤仔”,原是指自小随师学艺的科班演员。现在泛指经过严格专业训练那些人士;“白鼻哥”,是舞台上那些游手好闲,到处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的典型扮相。现在泛指社会上诡计多端、招摇撞骗的奸诈之徒;“出就出先,死就死先,企就企两边”。原指舞台上那些扮演中军、书僮、旗牌官之类的次要角色。现在则主要形容为大款、大腕服务的跟班、随从、保镖等类人物。 第二种是比喻一种生活行为。如:“大花脸抹眼泪”,大花脸是剧中的一个角色,化装时脸上涂抹多种色彩,表演抹眼泪时,一定要“离行离簕(离得很开)”,否则会把脸上色彩搞得一塌糊涂。现在是主要形容某些人做工作时“有姿势无实际(中看不中用)”;“棚尾拉箱”,要是戏班在某地演完最后一台戏,要迅速从后台把戏箱杂物搬到红船去,然后转到其他埠头演出。现代人说这话时,是指当一项工作完成后,可以下班回家休息了;“散班”,当戏班演出合约届满后,便要解散,这叫散班。现代人把一个团体撤消、一次会议结束、一项工作告一段落,均戏称为“散班”;“打戏钉”,原是演戏至中场时,尚余许多座位,就以极低价格售出戏票以让穷人一饱眼福。现代人把参与一次聚会或晚会迟到了,就让人戏称为“打戏钉”。 第三种是形容事物的一种状态。如:“火烧戏棚”,以前戏棚多用竹子搭建,容易引发火灾,常发生人踩人等严重伤亡事故。现在人们常说“火烧戏棚”,是指此事会造成严重后果,“死得人多”;“杀大花脸喽!”原是一出粤剧结尾时恶有恶报、惩办奸人的场面,现在说这话时,表示此举已圆满结束,皆大欢喜。 |
|
最新喜欢:跨境电商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