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038回复:6
各种语言学习方法
世界很大,多学会一门语言,会带给你更多的知识,不同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想迅速学会一门语言,但是只能成为一种奢望,看到繁杂的语法、大量的词汇,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半途放弃。因此,如何学习一门语言就成为是否能顺利掌握一门语言的关键。
现今我们的学习一门语言方法一般有一下几种:一、从简单字母、词汇、语法循序渐进;二、掌握基本语音、拼读,了解基本语法后通过大量阅读学习(德国人学习方法);三、钟道隆等教授发明的慢速听力学习;四、背诵一本该语言经典书;归纳起来,大致就以上几种。各种方法效果如何,各有说法。欢迎大家总结其他学习语言方法,期盼共同提高。 |
|
沙发#
发布于:2015-06-12 16:50
我先说我的:我喜欢把Pimsleur, Rosetta Stone和Michel Thomas系列搭配,就按照这个顺序先攻克口语发音,然后是词汇,最后弄明白语言结构是怎么搭起来的。
有时一门语言没法这么学因为系列没有这个语种,我就挑一个教材,硬着头皮学下去,只要能顺利学完收获都不小 |
|
板凳#
发布于:2015-06-12 17:14
Fredrik_Chang:我先说我的:我喜欢把Pimsleur, Rosetta Stone和Michel Thomas系列搭配,就按照这个顺序先攻克口语发音,然后是词汇,最后弄明白语言结构是怎么搭起来的。嗯,感觉学外语不必有常师,而在于自己用多种方式、去从各种地方积极地获取语言材料,并融会贯通。一本教材(学习软件)的方法和涵盖范围都不可能正好符合自己的需求和目的。说句官场爱说的套话,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
|
地板#
发布于:2015-06-12 17:28
|
|
4#
发布于:2015-06-14 13:05
又自我反思了下,或许可以这么说:
语言,不论是死语言还是活语言,一定是(或曾是)人们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学习语言的目标,应该是向操这些语言的人去学习——千百年来,人们学语言就是这么相互学习的。近代以来,语言教材逐渐流行起来,但语言学习的本质——向母语者学习——并没有变化。教材其实只是更成系统地给了一套程式(古代学外语不一定是有顺序的,碰到什么学什么),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素材(从前这些是要反复同母语者接触才能得到的),并且做了具有一定理论性的总结和说明(从前往往是要靠学习者自己悟的)。教材的真正作用,是节约学习者的时间,让入门的时候不必盲目乱撞,同时突出重点。教材只是把活的语言做成标本,做成教具,学习的目标仍然是语言本身,而不是教材。我过去太看重教材,觉得学语言必定要有好教材,而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怎样把教材当宝典秘籍一样“钻透”的过程。现在来看,这本末倒置了。应该在学习入门后,立刻就积极接触活的语言材料,包括音视频和文字,不要害怕“超纲”,因为如果学习目的是掌握语言,那么常见的语言现象都应该了解,并有一定的经验。这样才是真正在学习语言本身。教材可以是学习的路线图,是可靠的参考,但永远不要局限在教材内,要记住自己在学活的语言。 只要扣住了这个主旨,其他的方法可以自由选择(语法翻译法、听说交际法等等),这些不过是依个人习惯爱好以及需要而定的不同法门,只要认真,就一定会各有成就。但真正要命的的,是把主旨忘掉,不学活的语言,只学如何“阐释圣书”(背语法表格等等),把自己搞得很累,还自以为在“认真学习”。 |
|
5#
发布于:2015-06-14 13:14
notabene:又自我反思了下,或许可以这么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要太纠结如何选择学习材料,有一本可以引领你入门的教材,有一本可以参考的语法书,有一本字典或者可以查阅的在线字典资源,就足以开始大多数语言的学习了(有的语言可能连字典都没有)。但开始后,一定要主动去找母语者说、写的语言去听或看,并且自己要试着做一些表达,不管是口头表达也好,书面写作也好。总之,不要总是吃教材给的“罐装食品”。游泳是在江海中学会的,不是在岸上摆姿势练会的。要像我们的先辈一样,勇敢地跳到大海中去。 只有一本破教材+破词典不要紧,只要有足够的语言素材,只要自己主动学习,比起不问其他只埋头苦背十卷一套的“经典教材”来说,效果可能更好。有好的教材或参考书,当然更方便了,但这些材料的目的说到底不过是节省学习者的时间,及时给正确的指导,而不是取代学习者自己去获取语言材料的过程。 [notabene于2015-06-14 13:26编辑了帖子]
|
|
6#
发布于:2015-06-20 14:54
我得说一句,不管多么好的方法与多么烂的方法,反正没有资料是不能学的,所以资料是最重要的。而中国目前最缺的就是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