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002回复:0
教育基础性悲哀:大学生"英语六级、汉语初级"
人民网 蔡永飞
还有比这更失败的吗?当“英语六级、汉语初级”在中国大学生中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的时候,这一现象足以“一票否决”,抵消我们为中国教育多方面的成就而产生的自豪。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民族的语言。从表面上看,语言只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工具,其实不然,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它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人,丢掉了自己的语言,也就丢掉了民族的根。这就是当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东北和台湾实行纯日语的“皇民化”教育的原因,是今天的“台独”分子试图在语言上“去中国化”的原因。一位著名诗人曾经说过:“诗是什么?诗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东西。”这句有些夸张的名言所强调的正是语言所承载的特殊价值。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就很难学会一种语言,反过来,“汉语初级”的大学生当然也就很难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来说,还有比这更悲哀的吗? 美籍阿拉伯裔学者萨义德在其《知识分子论》一书中也曾说过:近代以来,所有知识分子“都诞生在一种语言中,而且大都一辈子就活在那个语言中,那个语言成为他知识活动的主要媒介……因为个体的知识分子希望赋予那种语言一种特殊的声音、特殊的腔调、一己的看法。”显然,民族语言也是民族创造力、自信力、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语言的成熟和发达是民族素质提升、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如果在大学生中充斥着“英语六级、汉语初级”的人,我们还会什么民族自信心、民族精神呢?而我们的教育居然让我们的学生“英语六级、汉语初级”,我们已经做了任何仇恨我们的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怎能等闲视之? 有论者检讨大学生“英语六级、汉语初级”的原因时责备大学教育中对汉语教学的忽视,其实,以笔者之见,虽然大学难辞其咎,但“汉语初级”的教育应该是在小学到初中就完成了的,高中毕业就应该达到“中级”水平,大学生就应该是“高级”了。一个人如果像前不久报道的江苏的一个大学生那样,写一篇300来字的文章不但文理不通,而且错别字几十个,那就不应该有机会上大学。很明显,“英语六级、汉语初级”的现象虽然显现在大学教育中,但它只是冰山的一角,反映的是我国整个教育领域的问题。 笔者曾经撰文指出,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特别农村中小学师资质量较差的一个原因是,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是在“文革”时期受教育的人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老师是“文革”“教育革命”即以“大批判”为主课的时代的产物,他们自己及学生自然也就跟着受到影响,这是“文革”的后遗症,也算是历史的必然。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历史和现实条件是什么,而在于我们今天以什么样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去设计教育制度、分配教育资源。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因而我们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把培养科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而远离经济建设的文科教育部门的人财物力则被削减和压缩。虽然我们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但实际上则偏向务实的“科技素质”,务虚的“文化素质”则被务了虚。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难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产生较多的“汉语初级”的学生就不奇怪了。 同时,我们还以“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和相应的分配制度,去引导人们选择与“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专业:在高中毕业、报考大学的时候,最优秀的中学生都不会选择师范院校,只有成绩较差、没有把握考上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专业的学生才会填上师范类院校的志愿。然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当了中小学教师以后,大学生甚至中师生,有“能耐”的很快又会被社会上那些有权有钱的行业吸收过去,特别是官本位的社会体制,以政治的强势和全面的物质保障,几乎把全社会的优秀人才网罗殆尽。所以,即使在城市的中小学里师资质量也不容太乐观,而经历了几轮“逆淘汰”之后,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水平高、能力强的,能调到城市的就调走,没有关系的宁可去城市打工,留在农村学校当教师的,有相当数量的人最不适合的就是当教师。这样的教师能够解决学生的“汉语初级”问题就算很了不起了。 再有,我们还以标准化的考试评分制度,把不可以量化、标准化的思想道德、悟性、情感等人才评价要素从学生考试考核中抽掉,从而尽可能地割裂了语言作为工具和真正体现语言精髓的思想情感的联系,以标准化的考试制度,最终使“汉语初级”出现在大学生中间成为可能。显然,现行考试制度,也应是造成大学生“汉语初级”的一个根源。 无论如何,危险的“英语六级、汉语初级”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
|
最新喜欢:跨境电商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