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748回复:5

[语言文化]中日汉字改革"爱恨交缠"历程迥异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09-21 09:53
文字学者回顾中日两国汉字改革历程时,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以说,中日文字改革有一部“爱恨交缠”的百年史,但却因各自文化背景差异而走得迥然相异。

    汉字改革运动潮起潮落,中国最终为汉语拼音和简化字推广作了铺垫,日本则为其出台简化字和限制汉字范围起到了推动作用。

    1946年美国占领军主导日本时,汉字进一步受到了限制,规定除了1850字的“常用汉字”外,其它只能用假名表记或同音同义字代替。随着大量美军撤离日本,汉字使用限制开始慢慢放松,至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终于终止了汉字拉丁化改革。

    1981年,日本内阁公布非强制性的“常用汉字”,进一步对汉字简化和限制汉字政策做出调整。1993年事实上对汉字使用全面解禁。政府提倡使用“常用汉字”,也容许使用其它繁体字。随着时代之发展,汉字使用越来越多,乃至出现了近期的“汉字热”,既突显了东西方文明在近代日本交集的印记,也显示汉字在日本有着坚韧的延续性。

    日本知识界有一批人长年不放弃废除汉字的主张和努力,形成了旨在取代汉字的日语假名化、拉丁化转而英语化、法语化等五花八门的文字改革风潮,但最后仍只能在限制汉字论上找到落脚之处。

    而中国的语文改革百年中经历了三次大论争。第一次关于汉字的论争,在“五四”前后、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的背景下展开。这场争论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随之而来的是推行国语,创制和完善汉字的表音系统,其中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生活中的大量近代汉语都源自于日本汉字。如法律、社会、哲学、文化、政治等等。

    第二次论争发生在三十年代,是在大众语论争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场论争导致了最初在国民党统治区、其后在共产党统治区进行大规模的群众性汉语拉丁化实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在全面开展文字改革的背景下发生了第三次论争。

    在毛泽东“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指示下,围绕汉语拼音是采用拉丁字母或音节文字,或是俄文字母、全盘“斯拉夫化”以及主张民族形式的拼音文字等主张上存在争议。结果毛泽东一锤定音,“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

    另外一个大争议是废除汉字﹑走世界文字共同拼音之路,周恩来认为对汉字的前途不急于下结论,这就形成了新中国文字改革“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完成当时文字改革的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三项任务;第二步实现拼音化。

最新喜欢:

跨境电商运营iMjmJ.Com跨境电商运营...
小囍子
白银十字骑士
白银十字骑士
沙发#
发布于:2009-09-21 22:57
有时候走走停停看看思考思考,才能悟出我们先前所做的事情到底是对了,还是错了。
板凳#
发布于:2009-09-26 21:11
中国的文字改革都与政治挂钩
坚持,再坚持!
396453599
白银十字骑士
白银十字骑士
地板#
发布于:2010-08-11 09:03
汉字拼音化最荒谬,变态的人提出变态的政策
4#
发布于:2010-08-11 16:21
辛酸路。
5#
发布于:2011-04-04 09:17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