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利用宣統元年出版的滿蒙漢合璧教科書在學蒙古書面語,發現有很多詞寫法跟現代不太一樣,語法詞綴有些也已經廢除了,比如waga同學說過的-mui後綴對應滿文的-mbi,現代用-na,學起來頗有挑戰性。
我發現第四冊第23課的標題"中國"的蒙文標題不是像現代寫成Dumdatu ulus,跟滿文的Dulimbai gurun對應,而是寫成Axazna ulun,詞源是怎麼來的?有哪位同學能夠解惑一下嗎? 图片:ScreenHunter_45 Feb. 27 22.30.jpg ![]() 图片:ScreenHunter_46 Feb. 28 22.34.jpg ![]() 图片:ScreenHunter_47 Feb. 28 22.34.jpg ![]() 图片:ScreenHunter_48 Feb. 28 22.35.jpg ![]() 本部分内容设定了隐藏,需要回复后才能看到 [dekdentei于2019-02-28 22:36编辑了帖子]
|
|
最新喜欢:![]()
|
地板#
发布于:2023-10-03 22:36
|
|
|
5#
发布于:2023-09-28 23:41
dekdentei:mahazana本身是什么意思呢?回到原帖摩诃禅那, 伟大的清静思虑者,疑似“大清”两个汉字或者蒙古语 Bogd Çeçen (ᠪᠣᠭᠳᠠ ᠴᠡᠴᠡᠨ) 一词硬译为梵语。 百度百科上说从隋代起,印度人称中国为摩诃至那,又称至那就是支那(秦),摩诃至那的意思是大秦。 但是玄奘所见戒日王和拘摩罗王都把摩诃至那和秦王(指李世民)并列,拘摩罗王还称唱“秦王破阵歌 ”的摩诃至那国是“大德之乡”国,符合“禅那”的“大德丛林”的解释,那么“至那”还是“禅那”(jhàna, 蒙转ᠽᠠᠨᠠ),不是“支那(秦)”(cīna, 蒙转ᠼᠢᠨᠠ)。 ᠋我以前曾开过一个脑洞,说隋通室韦(Şibee), 大隋就是大室韦国,即大鲜卑国。Şibee的意思正好是“蕃”,丛林之墙。这里又跟“大德丛林”的丛林对上了,“摩诃至那国”指“大隋国(大室韦国)”,意思很贴合。 总之,mahazana 最早的出处是隋代的印度对“大室韦(丛林)国”的称呼,当然北周和隋唐自己就是鲜卑国统和秦制的缝合怪,不介意印度以及翻译者混淆至那和支那。 清末这本“多元民族语言的爱国主义教材”,也不介意各种缝合,mahazana 国同时具有大清(静思虑者)国和大室韦国的意思,又讹同大支那国(Great China),很符合当时的统战需要。 [LiTodo于2023-09-29 08:28编辑了帖子]
|
|
6#
发布于:2023-09-27 22:39
|
|
|
7#
发布于:2023-09-06 11:31
多谢 多谢分享
|
|
9#
发布于:2022-12-13 16:19
|
|
10#
发布于:2022-12-13 15:06
lilysirius:第一个词不认识,但第二个就是ulus,清朝的书上末尾的s都这样写的回到原帖写的像n或a |
|
11#
发布于:2022-12-12 20:42
第一个词不认识,但第二个就是ulus,清朝的书上末尾的s都这样写的
|
|
16#
发布于:2020-07-01 14:06
|
|
17#
发布于:2020-07-01 13:29
dekdentei:感謝回覆,滿語的部分我是懂的,不過契丹語有解讀成功的史料嗎?回到原帖有。 乌拉熙春教授解读的契丹大字《大中央契丹国惕隐司仲父房习涅副使之墓志》等 等。 还有这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3e21ce0100vprd.html 发音已经很接近蒙古语了。 在科尔沁左翼中旗也有朋友说他那里的蒙古人确实说Mos(大)这个词。 所以现代的蒙古语和满语中国国号Dundad/Dulimbai有辽代以来的千年传承,并不是近代“中国”两个汉字的翻译。 这个清末教科书满语Dulimbai的蒙古语对译不是Dundad, 而是Ahazna, 这是很奇怪的。 再看汉语部分就知道,没有按这个传承线来,跑到大禹那里去了,肯定是先有汉文版“国族构建”再翻译成满蒙文的。z在回鹘蒙古文中是专拼外来语的字母,而且什么蒙古语词典也查不到Ahazna这个词。 |
|
18#
发布于:2020-06-30 22:39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