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 lz最近在纠结有关送气清辅音 不送气清辅音 已经浊辅音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度娘百科的解释: ''在学习外语时,一定会学习清辅音。但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尤其是北方学生,由于我们的语言没有清浊对立,加上接触的第一外语多是英语,而英语中清辅音是送气音,浊音是要声带振动的。中国学生往往把英语的浊音念成不送气清辅音。因为听上去相像,而且一般不会造成理解障碍。但是,同样的情况到了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葡萄牙语、日语等语言中就不行了。它们的清辅音以不送气为正音。同学们往往认为这些语言中的清浊音难以区分,而且在口语中也经常念错。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多听多练,体会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感觉,就能区分不送气清辅音和浊音了。'' 以及这段: '' 发音区别 清辅音发音时声带张开。(发浊音时则声带闭合。)清音的送气是由声带张开后于辅音除阻所造成。东部亚美尼亚语词尾送气对立: bard͡z 枕头 bart͡s⁼ 困难 bart͡sʰ 高在英语中,清塞音如果位于词首或重读音节的开头,通常是送气音,例如在pen(笔), ten(十), Ken(人名肯)中,但是送气与否没有区别意义(不能别义),也就是说这些辅音在其他位置,比如音节末或以“s”开头的辅音丛里(如 spun, stun, skim中的“p、t、k”),往往以不送气的变体出现。在很多语言里,如汉语、印地语、冰岛语、朝鲜语、泰语、古典希腊语等,[p⁼ t⁼ k⁼] etc. 和 [pʰ tʰ kʰ] etc.是对立的音位。 在德语方言阿勒曼尼语中既有不送气的[p⁼ t⁼ k⁼] 又有送气的[pʰ tʰ kʰ],后者通常被看作辅音丛——即应将pʰ写作ph,视为两个音。在丹麦语和多数南部德语方言中虽然“弱”辅音出于历史原因以<b d="" g="">来记写,但是它们与相对映的强音<p t="" k="">,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不送气与送气上,清浊的差别是次要的。 冰岛语的“前送气”音[ʰp ʰt ʰk],亦有学者将其解释成辅音丛。 送气有强度的差别。亚美尼亚语和粤语的送气音其持续时间与英语的送气塞音相当,不送气音则类似西班牙语。朝鲜语有一套强度介于亚美尼亚语和粤语的送气与不送气之间的弱送气音,另有一套持续时间超过此二者的强送气音。(详VOT)旧式的IPA以[ ‘ ]作为弱送气音的标记,现已废弃。强送气音没有特定符号,但是可以用双写 [ʰ] 来表示,因此朝鲜语的强弱送气可以用形如*[kʰʰ] vs. *[k‘ ]的对立来表记。不过,参照VOT的具体数值,新近已统一将朝鲜语的这组对立音改以[kʰ] vs.[k] 的形式表记。 送气的强度也会因发音部位的不同而变化。比如,西班牙语的/p t k/,其VOT长度分别为5、10和30毫秒,英语的/p t k/则为60、70和80毫秒。朝鲜语的弱送气音/p t k/VOT分别为20、25和50毫秒,强送气的/pʰ tʰ kʰ/分别为90、95、125毫秒。 “送气”一词及其符号有时也可用于限定浊塞音的发音类型,如[dʰ]。然而“送气浊音”通常也称作呼吸音或咕哝音。因其发音的机理与送气清音不同,为消除歧义,有些语言学家倾向于使用上标 [ʱ] 来表记呼吸音。'' (引号内内容均来自百度百科 清辅音词条) 反复阅读几遍之后 我产生了以下几个疑问; 1.''[p⁼ t⁼ k⁼] etc. 和 [pʰ tʰ kʰ] etc.是对立的音位。''这句话怎么理解? 2.以西班牙语为例 其清辅音有:/p,t,k,f,ɵ,s,x,ʈʃ,/ 这些音怎么才能够不送气就发出来呢?还是说其实只是送其强度比较小而已呢? 3.仍旧是西班牙语 其浊辅音有/b,d,g,j,m,n,ɲ,l,ʎ/这几个 其中/b,d,g,m.n/具体发音时可不可以理解为/nb,nd,ng,nm,nn/呢? 就像日语中的が ぎ ぐ げ ご(这里指的是/nga,ngi,ngu,nge,ngo/而非/ga,gi,gu,ge,go/)一样. |
|
最新喜欢:跨境电商运营... |
沙发#
发布于:2013-02-12 23:40
不能~~ 以雙唇音為例
普通話 是 p、p' 英語 是 p' b 世界語 是 p b 潮州話 是 p p' b 日語 是 p b,存在音位變體 p' |
|
|
板凳#
发布于:2013-02-13 01:27
|
|
地板#
发布于:2013-02-15 13:39
|
|
|
4#
发布于:2013-02-15 13:53
|
|
5#
发布于:2013-02-15 22:17
|
|
|
6#
发布于:2013-02-15 23:04
|
|
7#
发布于:2013-02-16 13:15
|
|
|